最終如同一個肥皂泡,一戳就破。
同時,風暴所造成的破壞,也讓政府明白現在的法制,確實無法配合工商市場、證券市場的急速發展;
后知后覺的港府開始亡羊補牢著手研究,重新制定一套適合的法案!
3月,港島爆出一個震撼消息:香江最大的華資銀行之一,恒隆銀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兌;
大量的儲戶開始不計損失的徹夜排隊,意圖將自己在恒隆銀行的存款全部取出來;
為此,哪怕丟失了多年的定期利息,也在所不惜。
早在去年9月,鐵娘子摔跤后,香江房地產市場崩潰;
一些媒體就紛紛跳出了,預言著香江的部分銀行,必然會重蹈當年廖創興銀行、恒生銀行被擠兌的命運。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沒問題的,小型銀行一直靠高息吸引儲戶;
而儲戶們雖然被高息誘惑,但也極為擔心自己的錢財入了水坑;
如果銀行失利,極容易引發擠兌。
一旦擠兌爆發,銀行不會死于之前的虧損,但卻立刻會被這股擠兌的風潮擊垮。
畢竟,銀行吸收了儲戶的存款,肯定要貸出去;
不然,如何才能支付儲戶的利息?
可擠兌一旦發生,銀行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調回現金;
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唯一的結局就是宣布清盤,由政府接管。
在香江,銀行的主要客戶是地產公司;
當地價崩潰之時,地產公司與銀行一損俱損,必然發生虧損;
這時候,所有的儲戶本身就是火藥桶,只要一點消息,就會被點著。
按照恒隆銀行的規模,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那么這次為什么在一眾中大型銀行中,恒隆銀行首當其沖呢?
說起來,也是恒隆銀行倒霉,連續被牽連:
第一件被牽連的案件謝利源金鋪創辦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70年代,黃金價格大幅上漲,謝利源金鋪推出“千足黃金積存計劃”:市民可開設黃金賬戶,按當日金價買賣黃金。推出之后大受香港市民的歡迎,業內人士估計謝利源金鋪借此吸收資金2000多萬元;
但是謝利源金鋪推出的這種紙黃金,并沒有按客戶的需求去市場上買賣黃金,也無大量的黃金儲備;1982年8月,國際金價大幅上升,每兩黃金上漲近1500元,謝利源金鋪被迫在市場上補倉,導致資金周轉不靈,只好在9月6日倒閉;
謝利源金鋪倒閉之后,市場盛傳謝利源與恒隆銀行關系密切,部分手持謝利源金鋪黃金券的投資者到恒隆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遭到拒絕;一時間有關該銀行發生支付問題的消息不脛而走,觸發了恒隆銀行的擠兌風潮;兩日之內,被提走的款項接近1億元;
幸而恒生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表聲明,全力支持恒隆銀行,擠兌風潮暫時平息。
第二件被牽連的案件前面的問題卻未平息,2個月之后(1982年11月),大來財務公司因為欠多家銀行共計6.5億港幣無法償還,而被迫清盤;而恒隆的兩名董事也是大來的董事,因此恒隆銀行的清償能力再次受到質疑;后市場上多家活躍的財務公司相繼倒閉,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第三件被牽連的案件恒生銀行、渣打銀行、港府通過調查發現,恒隆的問題遠比披露出來的多和大;大家發現恒隆銀行隱藏了一批壞賬,于是連忙拒絕了恒隆銀行的一張支票付款;一時間恒隆銀行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擠提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