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開始,港島開啟‘大浪淘沙’,時不時傳來一家公司清盤的消息。
佳寧集團在1月份正式清盤,陳青松等人也因為串騙他人訛詐股東及債權人的罪狀被指控;
相比前世,這一世關于陳松青等人的證據比較充分;
首先,裕民財務的主管沒有被陳松青殺人滅口;
其次,佳寧集團的律師事務所負責人也沒有自殺;
最后,警方還收到了匿名人遞上了的證據。
佳寧集團的清盤、以及再次傳出中英談判不順的消息,導致港島人心惶惶;
這種社會形勢,倒霉的勢必是銀行業;
事實就是如此,多家財務公司接連開始清盤,一時間港島再次發生了銀行擠提事件。
對于銀行來說,儲戶存錢之后,銀行需要拿去放貸,是不可能全部作為流動資金的;
那么就是說,儲戶的錢永遠是大于銀行的流動資金;
所以,不管是哪一家發生銀行擠提事件,都有可能瀕臨破產。
唯一的差別就是,信譽好的銀行是不會發生大規模銀行擠提;
加上這種銀行,一般都擁有存款的25%以上的流動資金;
所以,信譽好的銀行風險極小!
那么一旦發生社會恐慌導致的銀行擠提事件,最倒霉的就是港島的‘財務公司’;
港島并不是只有銀行才能開柜存錢,財務公司也是能吸收儲戶資金的;
但財務公司之所以不稱之為銀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實力不夠,還未拿到銀行牌照。
正因為這些財務公司實力不夠,存款還大部分在地產商產生了虧損;
所以,一旦發生擠提事件,財務公司只有清盤一途。
除了財務公司和小型銀行,還有一些地產公司也開始清盤,比如嘉年華地產;
嘉年華地產的創始人正好在2月份死亡,痛失掌門人又爆發財務危機;
其后,嘉年華在股市停牌,宣布清盤
所謂‘大浪淘沙’,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襲來,雖然卷走了大部分盲目投資者的生平積蓄,并使香港的工商經濟和股票市場受到了巨大沖擊;
但危機也同時給一眾企業帶來嚴峻考驗,看看誰是真材實料,誰是濫竽充數;
大多數公司會吸取港島以往的經驗,在發展地產的同時,也會控制公司的債務率及流動資金;
這種公司就算遇到了這種危機,也能安然等待黎明。
還有一部公司以及投資者,他們一般盲目的投資,或巨額貸款,或使用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