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畢竟與更現代化的《暮光之城》不同,《德古拉》這本書是維多利亞時代被創作出來的,因此從風格上可以說和現在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所以想要讓現在的讀者能夠接受這本小說,梁恩就必須對這本書進行一部分的修改才行,不然大概率沒幾個人會看這本書的。
好在因為這本書過于經典的緣故,所以現在有不少人以這本書作為母本拍攝了電視劇或者電影,所梁恩可以將腦海中這些電影和電視劇作為材料修改書中的內容。
而這些作為模本的內容中,《驚情四百年》這部電影是梁恩引用最多的一個資料,因為這是公認最貼近小說原版的一部電影。
同時因為這部電影是在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所以其中也做了很多的修改讓它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當然也更加符合梁恩現在的需求。
只不過想要把電影的內容跟小說結合起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梁恩自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整理這其中的內容,以便讓小說具有更高的閱讀價值。
這也就造成了字數更多的《暮光之城》搬運起來要比字數更少的《德古拉》速度快的多,甚至只用了兩周的時間就搞定了《暮光之城》的第一部。
換算成中文的話《暮光之城》這本書第一部翻譯成中文只有25萬字,單純抄一下的話兩周時間足以
相對應的是翻譯成中文后有30萬字的《德古拉》花了相對于和他字數差不多的《暮光之城》的兩倍時間才搞定。
和基本上原樣照搬的《暮光之城》不同,這本書前世的那一本書相比只能說故事的核心差不多,但是讓非專業人士去看的話完全就是兩本書。
這主要是因為梁恩修改了很多的地方,因為原版的《德古拉》雖然開啟了吸血鬼的熱潮,但也是有一些現在看來非常大的缺陷。
比如說,小說開篇宏大,可怕的狼群、神秘的古堡、優雅的老伯爵,很容易地將人們吸引進由作者構建的吸血鬼世界,然而不解的是故事卻很突兀地在最后草草收尾。
伯爵的頭被輕易砍下,短短一個小篇幅的情節描寫就將如此宏大的故事畫上句號,給人帶來虎頭蛇尾的感受。
其次,書中情節安排也并不完全得當,故事的后半部分,主人公們一直在守夜、開會、討論中延續情節,動作性略有欠缺,可讀性自然就變弱了。
好在這些東西改起來并不算過于困難,尤其是梁恩在另一個世界中是一名網絡寫手,所以對于怎么能夠調動做讀者的情緒還是有點心得的,正好能夠彌補原書中這方面的不足。
不過想要修改這些東西還是要一定時間的,哪怕有充足的資料可以做參考這也不是一件多么簡單的事情。
尤其是這些東西大部分來自于梁恩的搬運,所以想要讓后邊的這一段和前面的內容能夠銜接在一起還是有些難度的。
好在這些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所以在來到這里的一個半月之后,梁恩總算把兩本書搞定了,對他來說,接下來的小說發表將會關系到這座城堡以及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