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斯少將不愧是久經沙場的指揮官,他只遲疑片刻就下達了兩個命令:
“命令駐岸部隊,不準后退一步,擋住敵人等待援軍!”
“炮兵部隊,組織不動攔阻射擊!”
這兩個命令是合理的,即便喬納斯少將在南岸其實已沒有援軍……多余的兵力幾乎都被抽調到北岸作戰了,如果要派援軍的話就必須拆東墻補西墻,但這顯然不是什么好辦法,因為誰也不敢保證拆了的東墻不會遭到進攻。
其實這也是德軍的“攻大于守”的理論,古代冷兵器作戰時往往是攻方必須有幾倍于敵人的兵力才能進攻,但到了現代,往往就是守方必須有幾倍的兵力才堪堪夠用。
比如德軍在察里察河岸,一個團沿著斯大林格勒南部五公里縱深布防,即便這個團齊裝滿員,每公里的守軍也只有兩個連左右,而蘇軍同樣一個團的兵力就能在某一處以巨大的兵力優勢輾壓德軍并輕松的撕開其防線。
當然,蘇軍并沒有一個團,他們其實只有一個加強營,也就是一個海軍步兵營另加舒爾卡的兩個學員連。
只不過這些部隊要么是素質好有戰斗經驗的海軍,要么就是精銳,所以戰斗力完全不輸于一個普通蘇軍步兵團,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戰場常常是這樣,“兵貴精不貴多”的道理在于,兵力多的能給總戰斗力加分,但他們在戰場必須以一定的密度鋪開,于是在單位面積上的戰斗力與精兵相比要小得多。
同時,如果在某一處出現缺口或是需要救援,因為場面鋪得太廣“兵多”就很能難及時趕到并發揮作用。
因此,精兵在戰場上發起的突襲,其效果遠比同等戰力的簡單的“兵多”戰力迭加要好,尤其是需要反應速度、快打快撤的特種作戰。
于是,喬納斯少將的兩個命令雖然合理但最終都沒能得到執行。
“擋住敵人,不準后退一步!”
命令一層一層的傳到了駐守河岸的馬里奧中尉。
“敵人進攻很猛烈!”馬里奧中尉驚慌的回應:“我們就要擋不住了!”
“堅持住!我們會讓炮兵支援你們!”
“是,上校!”馬里奧中尉無奈的回答。
但是,還沒等馬里奧中尉來得及放下電話,就有一枚冒著手榴彈帶著青煙從外面翻滾著甩進來。
馬里奧中尉只來得急叫一聲:“手榴彈……”
就“轟”的一聲爆響。
馬里奧中尉很幸運的躲過一劫,因為他及時壓低身子躲在了辦公桌后。
但這似乎沒什么區別,因為外頭很快就闖進了幾個黑影,端著沖鋒槍二話不說沖著里頭就是一陣亂打……子彈四處飛射,文件被打得滿天飛舞,而馬里奧中尉和他的警衛們卻被剛才那枚手榴彈的炸得耳膜“嗡嗡”作響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著敵人發現并將槍口對準他們的腦袋。
在兩棲登陸船的幫助下,海軍步兵旅以閃電般的速度撕開德軍的防線并占領了海岸,德軍甚至都沒來得及將“不準后退一步”的命令傳達下去。
不過,他們的確沒有后退一步。
炮兵不動攔阻射擊的命令也差不多,炮兵的確是這么做了,一排排炮彈呼嘯著砸向河面。
但它顯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