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很快就被舒爾卡解決了。
方法其實很簡單,既然蘇聯軍隊的素質還沒達到可以全軍展開冷槍冷炮運動并且像志愿軍那樣收放自如,那就不應該奢求一步到位而應該逐步放開。
具體到操作上也不難:一個連有三個排,任何時候保持兩個排在原崗位防守,另一個排被解放出來分散在前線各地點進行狙擊戰。
當然,在分散開前舒爾卡會對這些部隊進行一些必要的培訓。
這時學員部隊就能發揮作用了,他們每兩人一組指派到各個連隊,然后輪流對解放出來的排進行現場訓練和指導。
如果說有什么困難的話,那就是此時還是白天,蘇軍所有的動作都需要躲在廢墟后完成。
幸運的是德軍補給并不像抗美援朝戰場時美軍那么充足……美軍如果發現一個目標甚至只是一個可疑目標的話,他們會用一堆炮彈將目標摧毀。
但是德軍,如果沒有相對重要的目標或是建筑需要炸毀,他們通常不使用炮火而是步槍、機槍。
這是由補給困難決定的,德軍必須省著用:一箱子彈的重量也就是一發炮彈,而通常用炮火解決問題沒有幾發連續射是無法完成的。
所以,能用子彈解決的問題德軍通常不會用炮彈。
這就給舒爾卡這種戰術的實施提供了機會和空間。
季米特里對此有些擔心,他猶豫的對舒爾卡說道:“上尉,我的士兵在素質上并不突出,他們……”
舒爾卡知道季米特里在擔心什么。
NKVD部隊在軍事方面的訓練相對較少,他們的軍事素質甚至比蘇軍普通步兵還要差一些。
當然,這里指的是蘇正規軍而不是訓練幾天就擴編成的臨時部隊。
而德軍的單兵素質卻要比蘇軍好得多,當然也就比NKVD部隊好。
在這種情況下,讓蘇軍與德軍面對面的打狙擊戰……似乎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槍法、經驗、戰術動作等方面的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蘇軍在“冷槍冷炮運動”中反而會輸給敵人。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的“冷槍冷炮運動”之所以能順利展開并取得很大的戰果,原因之一就是志愿軍是從抗日戰場走過來的老兵,而美軍則大多數是沒有戰斗經驗的新兵蛋子。
“要對自己有信心,季米特里同志!”舒爾卡說:“這同時也是一種訓練!”
季米特里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微微點了點頭就不再說話了。
什么是贏,什么是輸?
如果僅僅只是以傷亡人數來評判的話,那么低素質的蘇軍對高素質的德軍展開“冷槍冷炮運動”或許是輸。
但如果從戰略方向來判斷的話……擁有強大的動員能力的蘇軍用兩名士兵換一名敵人都是勝利。
更何況,有句話叫:“戰場是最好的學校”。
在舒爾卡看來,蘇軍未來的方向不是守住斯大林格勒,而是在戰場的戰斗中逐漸提高自身的素質以及指揮員的指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