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陰雨天氣,德軍兩個師可以隱藏在沃佳納亞附近不被敵人發現,這給德軍的反攻和穿插創造了條件。
其次,就是俄軍將主力集中在普洛多維托耶附近,在德軍突然從側翼進攻時就來不及回援,尤其是在這種到處都是泥濘的環境下。
于是,德軍很有可能會勢如破竹將俄軍后方防線撕開,甚至有可能在俄軍主力回援之前重新占領頓河防線……一旦德軍占領頓河防線,俄軍的問題就大了:渡過頓河的俄軍無法得到補給戰斗力銳減,而沒渡過頓河的俄軍卻因為沒有部隊而無法進攻。
到時,就不是羅馬尼亞軍隊被圍的問題,而是俄軍被困在頓河西岸要被圍殲的問題。
想到這,杜米勒雷斯庫就不再遲疑了。
“就這么干!”杜米勒雷斯庫說:“那么,你們什么時候發起進攻?”
“最好是兩到三天!”沃爾夫少將回答:“你知道的,這樣一來敵人才會將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普洛多維托耶附近,同時兩、三天之后我們的準備更充分,天氣也將變好我們能得到更多的空中支援!”
“沒問題!”杜米勒雷斯庫滿口答應了下來。
杜米勒雷斯庫之所以這樣回答,是他以為以羅馬尼亞第6軍以及意大利師的兵力以逸待勞對付俄軍,不說能打勝仗,但守住有完備工事且補給充足的普洛多維托耶兩、三天沒什么大問題。
但杜米勒雷斯庫很快就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是第51集團軍的部隊除了補充的那些新兵外大多都是精銳部隊,他們的戰斗素質和裝備不是羅馬尼亞軍隊能比的,尤其是此時的蘇軍還大量裝備了適合陣地戰、巷戰的火箭筒。
其次是蘇軍兵力充足,他們幾乎是日夜不停的輪番進攻,所以一天其實可以當兩天用。
最先趕到普洛多維托耶的是騎兵第61師,騎兵指揮官沙普金中將這是有搶功的意思,或者也可以說是向集團軍司令特魯法諾夫表達無聲的抗議……在戰略決策是沒有選擇騎兵為主攻力量。
如果往更深層分析,則是沙普金中將不愿意承認騎兵將就此退出戰爭舞臺。
這是一種很復雜的心理,他們一輩子都在騎馬,都在馬背上演練怎么殺敵、以什么隊形沖鋒。他們風光無限,而且是當之無愧的“高級”兵種。
突然有一天,所有人都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他們,并告訴他們:“騎兵已經過時了,從你們的馬背上下來吧!”
沙普金永遠也不會承認這一點,他認為騎兵肯定會有它存在的道理,如果說步兵都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話,騎兵沒道理會退出戰爭。
或許是為了證明這一點,沙普金沒有按照特魯法諾夫的命令輔助、掩護機械化部隊前進,而是放縱甚至暗示部下加快速度直取普洛多維托耶。
在這其間,騎兵甚至還打贏了幾場仗,他們在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沖進羅馬尼亞軍隊的軍營然后大殺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