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曼施坦因就選擇先斬后奏,讓希特勒沒有選擇,而自己也避免了冒著違抗命令的風險與希特勒發生正面沖突。
曼施坦因果然沒想錯,希特勒對此無可奈何,只能下令道:“固守米洛韋防線,靜待時機!”
靜待時機的意思,就是希特勒依舊對反攻卡拉奇抱有希望。
但收到電報的曼施坦因卻微微搖頭,他知道希特勒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卡拉奇一退德軍已永遠失去了救出第6集團軍的可能。
原因很簡單,德軍已無力改變現狀……雖然德軍還會陸續往前線增派援兵,但蘇軍的援兵卻是德軍的數倍,同時蘇軍的空軍力量已經在逐漸成長彼此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也就是說,從長遠來看,如果現在德軍都無法在卡拉奇方向取得勝利,那么將來只會越來越糟。
不過曼施坦因沒有說什么,這些話是不能亂說的,它不僅會影響軍隊的士氣,同時希特勒在部隊中也安插了許多眼線,也不是什么話都能說的。
至于希特勒,他其實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但一方面曼施坦因這么做也算是給了他臺階下,另一方面大批的德國將軍已經在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中被他解職了,曼施坦因可以算是眾多將領中出類拔瘁的將領之一,他不能再像之前一樣動不動就把給個“撤職”的處分。于是也只能作罷。
更何況,希特勒還有個希望,他希望戈林能兌現諾言,也就是將補給送到第6集團軍手中。
于是希特勒馬上就給戈林打了個電話。
“重新實施運輸計劃!”希特勒說:“只要我們能把足夠的補給送到第6集團軍手中,那么他們就能戰勝一切敵人!有把握嗎?”
“當在,元首閣下!”戈林回答。
但其實戈林只能這么說,在電話另一頭的他已經在擦著額頭上滲出的汗珠了。
如果說沒有實施過空中運輸計劃時戈林夸下的海口是因為無知和自大,但是在實施了一段時間的運輸計劃后他已經知道空中運輸不像他想像的那么簡單,尤其那還是一個集團軍的補給。
天氣、敵人戰斗機的襲擾、對機場的進攻,還有后方物資的調度和投送等等,這些全都是大問題。
尤其是戈林驚訝的發現俄國人的空中力量已經越來越強,此時德國空軍已經無法全面掌握制空權。
戈林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如果德軍無法全面且徹底的掌握制空權的話,這就意味著用于空中運輸的運輸機其實都處在危險之中。
原因很簡單,俄國人不需要爭奪全面制空權,他們只需要在某一個時刻對位于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機場發起突然襲擊,只需控制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的制空權,都能將德軍機場以及附近的運輸機和物資打得慘不忍睹。
然而,戈林又無法改口。
所以戈林比誰都希望曼施坦因能取得勝利順利的救出第6集團軍,但現實卻是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