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當然要馬上發起進攻,雖然此時的蘇軍甚至都沒有準備好。
問題在于……此時距離預定的進攻時間還有兩小時,等蘇軍準備好并按預定時間發起進攻的話,只怕德軍連援軍都趕到并將攔阻炮火甚至彈藥都準備齊了,那時再發起進攻就沒有任何突然性可言同時也會死傷慘重。
此時馬上發起進攻,雖然蘇軍準備不足但同時德軍也是剛剛發現同樣也準備不足。
于是,在二十分鐘的準備后……之所以需要二十分鐘的準備,是因為蘇軍通訊設備落后,許多單位需要通訊員通知。
這就是蘇軍作戰的特點,他們很難對戰場的一些突發性狀況做出快速反應,就算是身兼百戰的部隊也不例外,這不是說指揮不靈士兵素質不好,而是受通訊設備局限。
比如某支部隊還未布署到位,或者剛布署到位還沒來得及拉電話線,正在行軍途中的他們電臺也不可能開機甚至有些部隊還沒有電臺……這時就只能用通訊兵傳達命令。
而通訊兵傳達命令不僅慢,還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通訊兵沒回來前,指揮部無法確認該部隊是否收到命令。
簡單的說,就是指揮部派出一名通訊兵,這名通訊兵不僅要將命令傳達到,還要返回指揮部:“報告,已將命令準確傳達!”。
這時指揮部才能放心,這支部隊收到命令了。
這就意味著需要雙倍的時間。
雙倍時間還算好的,如果通訊兵在去的路上或是回來的路上被敵人擊斃……那么這個過程就得重新來過,甚至還有可能陷入一個死循環,也就是通訊兵不斷在路上跑,但指揮部與被指揮單位之間始終無法確認對方是否準確接收命令。
所以,第51集團軍能在二十分鐘內就能準備到位已經算快了。
但其實還是沒有充分做好準備……戰后舒爾卡才知道,有相當一部份部隊其實并沒有接到命令,但他們看到信號彈、炮火準備,然后指揮官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把手槍一揮,叫道:“同志們,讓敵人付出代價的時候到了,沖啊!”
聽到這個的時候,舒爾卡再次感嘆蘇軍心太大,戰場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們居然敢在沒接到命令情況不明的情況下發起沖鋒……不過當時的戰場還真需要他們發起沖鋒。
這或許就是蘇軍指揮官對命令總是無法傳達到位的一種習慣,也可以說是一種自覺或是心有靈犀。
猛烈的炮聲在三顆信號彈升空的那一刻就響了起來。
在這三天的時間里,南方面軍幾乎將整個方面軍的炮火和彈藥都轉移到了米洛韋。
因為很明顯,其它方向的戰斗都不重要,包括卡拉奇。
不過盡管如此,因為南方面軍在之前的戰斗中傷亡慘重,炮兵也不例外,所以能聚集在米洛韋一線只有五個炮兵團及三個火箭炮營。
此時這些火炮一批接著一批的朝德軍方向開火,只炸得德軍防線地動山搖遍布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