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一批接著一批”,這其實是炮兵作戰的一種戰術。
此時的蘇軍炮兵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彈藥,這其中還包括最高統帥部積極組織增援上來的補給。
但炮兵還要“一批接著一批”開火,是因為如果一開打就全部一起開火無異于將所有炮兵陣地都暴露在敵人面前。
于是接下來在炮戰中德軍就將占盡優勢:德軍是有的放矢的朝蘇軍炮兵陣地開火,而蘇軍則是朝德軍防線開火,再多的炮兵也會被德軍炮兵一個個敲掉。
因此,實戰中炮兵即便是為步兵沖鋒實施炮火準備也會盡量謹慎,分成幾批開火顯然是很有必要的,在批支炮兵實施炮火準備轟炸德軍防線時,另一批炮兵就做好準備隨時準備壓制德軍縱深炮兵。
于是,炮兵之間馬上就形成一種看似很無聊、枯燥無味的戰斗:德軍發現蘇軍炮兵陣地然后組織炮火實施壓制,蘇軍因為德軍開火于是發現德軍炮兵陣地,接著又組織反壓制……你來我往周而復始,直至一方實在打不動為止。
不過說起來簡單,這其中又有炮兵觀察員的準確性、快速性以及炮兵素質、火炮性能、數量等各種因素。
很明顯,蘇軍炮火很快就占據了上風……這主要是因為德軍將大部份炮兵都用于進攻卡拉奇,并且進攻到現在彈藥消耗不少卻沒能及時補充。
于是,在舒爾卡等步兵眼里,從德軍方向打來的炮彈很快就越來越少,最后就消聲匿跡只剩下蘇軍的炮火在不停的朝德軍方向轟炸了。
大約轟炸了二十分鐘,天空中就出現了戰機。
雖然空氣中到處都是硝煙,但依舊能從機翼上的黑色十字分辯出那是德國人的飛機……德軍發現在炮兵方面處于劣勢,于是就不再與蘇軍正面硬拼而采用空軍對炮兵的方式。
這不在舒爾卡的計劃中。
舒爾卡的計劃是在兩小時之后發起進攻,而那時天色已經入黑戰機很難發揮作用。
不過此時的蘇軍也不再是戰爭爆發初期的蘇軍,他們早就料到德軍會派出空軍戰斗,所以還沒等德空軍對炮兵狂轟濫炸,就有一隊蘇聯戰機加入戰場與德軍戰機纏斗在一起。
一時間到處都是爆炸聲、機槍聲以及戰機被擊落時發動機發出的刺耳的嘯聲……空戰戰場就在前沿陣地上空,所以一架架飛機被擊落就掉在附近,甚至還有一架戰機在距離舒爾卡埋伏處只有五百多米的位置爆炸,其速度之快以至于舒爾卡都還沒來得及辯認那是哪方的戰機。
當時只感覺到一陣勁風從頭頂掠過,然后“轟”的一聲一陣震動。
初時舒爾卡還以為是炮彈,但看到陣地前冒起一團火球,其中隱約還有一部份飛機殘骸的時候,才意識到那是飛機。
大約過了半小時,炮火才朝德軍縱深推進。
此時又有三發信號彈升上空中……進攻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