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伊爾2”攻擊機不躲不避完全無視德軍戰機的行為倒是引起德軍飛行員的不解。
副官一邊駕駛著戰機朝一架“伊爾2”射擊一邊大聲問道:“他們怎么了?被我們打傻了嗎?!”
“顯然不是,科林!”尼爾斯上校回答:“他們在等待目標!”
“什么等待目標?”副官還是沒聽明白:“他們為什么不一邊機動一邊等?”
“看見他們機翼下的火箭巢了嗎?”尼爾斯解釋道:“它們全都是攜帶火箭彈的,所有的!”
尼爾斯上校這么一說副官就明白了,其它德軍飛行員也明白了。
這并不難理解,比起投擲炸彈來火箭彈雖然有諸多好處,比如不用飛臨目標上空可以遠距離發射,又比如攜彈數量大更容易形成散布攻擊(注:航空炸彈重量重但數量少,更適合轟炸堅固工事而不是分散開摧毀、殺傷數量多均勻散布的目標,比如步兵)。
但火箭彈的缺點也同樣明顯,那就是它對目標的方位需要了解得更精確……投擲炸彈可以不了解數據,大不了就是低空飛行不斷調整姿態等距離近了就把炸彈投擲下去就可以了。火箭彈是遠距離發射,如果不知道較為精確的方位數據的話,那基本就是盲人摸象。
“所以,他們在等地面部隊的信號?”副官說。
“是的!”尼爾斯上校回答:“指揮部是錯的,如果讓這批火箭彈成功發射出去,布圖爾就完蛋了!”
副官不由驚叫起來:“我們應該警告他們!”
“你認為來得及嗎?”尼爾斯上校回答:“我們已經進入布圖爾村空域了!與其花時間警告,還不如多擊落幾個目標更現實!”
正說著,尼爾斯就在舷窗外看到了一點火光,接著火勢很快就變得明亮起來,它在漆黑的夜里顯得十分顯眼,就像是海里的航標燈。
“來了!”尼爾斯嘆了一口氣,然后下令道:“不要放棄,打亂他們的節驟!”
德軍飛行員馬上就加快了速度,甚至有些已經放棄了先打后艙機槍手再打飛機要害的步驟,直接就追著尾巴開火……這反倒給了“伊爾2”后艙機槍手發揮的空間,于是“噠噠噠”一陣你來我往的彈雨中,蘇、德兩空軍就互有戰機被擊落。
不過德戰機的數量終究還是太少,此時的他們已無力回天。
“開火!”加夫里爾下令。
霎時數十架“伊爾2”就朝目標發起了攻擊,火箭彈“嗖嗖嗖”的發出一陣嘯聲帶著一道道亮線直奔火光而去……德軍戰機分成三個部份進攻雖然能成功的干擾每一個目標,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三個方向的目標都無法全殲,于是火箭彈就能從不同方向朝布圖爾村進攻。
要知道1942年型的“伊爾2”每架飛機可攜帶8枚132MM口徑的火箭彈,幸存的三十七架“伊爾2”就有296枚大口徑火箭彈,這些火箭彈霎時就將整個布圖爾村都炸成了一片火海,其中還時不時的引燃德軍的彈藥而發出一陣陣爆炸。(注:“伊爾2”1942年12月之后的型號就只攜帶4枚82MM口徑的火箭彈,這主要是因為“喀秋莎”火箭炮已經大批量裝備,火箭彈已沒有太大的必要用寶貴的空軍來發射)
這其中尤其是布圖爾村里還有幾枚沒來得及撤走的列車炮炮彈,其中有一枚正在鐵軌旁準備緊急吊運上火車運走,結果冷不防被這密集的火箭彈一片無差別轟炸,當場就被引爆……只聽“轟”的一聲巨響,火堆中就爆起了一朵像蘑菇云似的煙塵,因為周圍都是炮彈炸出的火光所以十分顯眼,幾公里外的蘇軍士兵都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