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不行!”張婕說,“我不喜歡她們!”
“理由?”
“前兩天她們說你壞話!”
“哦?”林葉問,“是圍著你轉的人中間的?”
“對啊!其中一個說你陰陽怪氣的,另一個說你是殘疾!”
“有人說你殘疾?”穆林跳了出來,“哪個?我找她算賬去!”
“得了,掉價!”林葉阻止他。
“好吧!……但是這樣的人不能過!”說著,他就把這兩人的資料抽出來,扔到淘汰的那一堆里去了。
張婕也點頭認同。
接下來還要淘汰三個,看來看去都覺得為難。最后,林葉說讓張婕盯著點,看到這些人的時候給她個暗示,反正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觀察一下那些人再說。
回到學校,張婕周圍圍著的人明顯少了很多。那些筆試就沒有過的人知道自己被淘汰了,覺得沒有那個巴結的必要了。剩下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覺得巴著張婕是一件有必要的事。
林葉想要知道的是,不圍著張婕的那幾個人都是誰。
那13個人中間,除了關珺珺以外,還有六七個常常來刷臉。剩下的那五個,他們還沒有見過面。林葉喜歡知己知彼,她看了看這些人的資料,其中兩個在自己班。
一個是戴眼鏡游泳頭的小個子女生,平時安安靜靜的,學霸,清高。
一個是高個子男生,平時頭發豎在頭上,好像叫什么沖浪頭的發型,然后,有點憤青(Angryyoungman)的感覺。
林葉點了點頭,這兩類人的確不會來巴結張婕,因為巴結這種事,清高的學霸是不屑的,人家拼的是實力。這種人一般不會太圓滑,在失敗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對自己的不公,明明自己是有實力的,為什么會被實力不如自己的人淘汰下來呢?
而憤青似的人,肯定更是排斥。他們的觀點一般會比較偏激,會比較強烈!他們對一切現實社會的弊端都會一股腦排斥。
憤青一詞原來是褒義詞,它起源于60年代的美國,是當時的年輕人為了爭取社會新平等而成為的一個社會種群。但是90年代后,這個詞變成了貶義詞,因為物極必反,憤青成了為了反對而反對的“荷爾蒙”不調和的年輕人的代名詞。
另外三個,有兩個是新聞系的,另一個是歷史學系的。
歷史學系?這人成功引起了林葉的注意,他是為啥?歷史學畢業后是干啥的?公務員,老師,研究員,考古?想來想去,林葉完全想不出到底他和出版社有啥關系。
林葉打算去觀察一下那人,鑒于要去新環境,又不能帶張婕這“熱土豆”,林葉叫來了穆林。中午下課后,穆林和林葉朝著歷史系上課的大樓踱步過去。那人的照片啊什么的,張婕已經交關珺珺這個小花癡弄到了,所以找人并不難。
歷史系男生叫談斯文,人卻不如其名。他是個吉他男,一頭飄逸的長發在頭頂抓了個半包子頭,洗白的牛仔衣,破洞的牛仔褲,跟系里的格調有些格格不入。
“怪不得關珺珺會主動去弄照片,原來是個好看的。”林葉對穆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