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在意,我卻不在意。
“真朋友是日積月累建立起的感情,是透過了表象相處的一群人。我若真是做了丟臉的事,他們肯定會第一個跳出來指出我的錯誤,因為我丟臉,就是也丟了他們的臉。
“我說不怪你,是因為在我眼里,你只是遵從了你的習慣和本心做了一些你覺得合適的事情,恰巧,這些事情又對我稍有影響而已。
“你說你不知道,因此這些狀況,客觀來說并不算是犯錯。既然你沒錯,又何來讓我原諒呢?你讓我原諒什么呢?原諒你沒有犯過的錯誤嗎?
“還是你覺得我是無理取鬧小心眼的人,會跟你計較你那些‘莫須有的錯’?沒有人想當秦檜,我也不想。
“也許你沒覺得我和秦檜有共通點,只是邏輯不行,自己想不通這些,所以才堅持要道歉,要原諒。但是我的邏輯告訴我,除非你是明知故犯,不然根本不成立,也不需要這個‘道歉+原諒’的過程。
“這樣說你能聽懂嗎?需要再簡化一下嗎?我會盡力耐心解釋的。”
林葉寫一段,金涵就念一段。她被派出來當代表,是因為張婕聲線太嚴肅,會像教訓人;而關珺珺太花癡,控制不住平靜的語調。只有金涵的閱讀可以讓聽的人感到柔軟舒適。
終于念完了全部以后,全場詭異地安靜。
這是在教小孩兒嗎?這么具體,這么透徹地分析,就是因為溫碧臻一句“什么意思,我不懂”?
在場的除了溫碧臻和金涵,其余人都知道林葉那是當真認為她不懂,在耐心地解釋。大多數人絕對聽得出來溫碧臻不是真的“不懂”而是需要林葉一個“態度”而已。至于為了什么目的,誰知道呢!
所以一般情況下,當事人都會簡單地給“原諒”或者“不原諒”二者之一的簡單答案。誰會像林葉那般從認知講到邏輯,長篇大論地推理一番?
這樣的推理其實挺毒的,因為幾乎結局就是堵得對方沒有初始立場,無話可說。一般除非是討厭一個人到一定程度,都會留個面子,不讓對方這樣蠢到臺面上來。
但是林葉是誰啊?我們先前已經交代過她對社交暗示和隱晦意向完全無感。對話內容就是直白的黑與白。所以溫碧臻告訴她沒聽懂,她就真的以為她沒聽懂,直接好心地給分析了。
這一分析,溫碧臻所有的小心思就全都曬到太陽底下來了,但林葉又是個你不說清楚,她就不知道的類型。她分析得所有人都給到了雷點,只有她自己不知道她的分析人士到底埋了多大的雷!
溫碧臻不知道這些啊!她只知道此刻她在眾人面前蠢了一回,還差點暴露底細。這林葉嘴真毒,說起話來當真一點余地也不留,一點面子也不給!她林葉這是有多討厭她溫碧臻啊?
意識到林葉大概是無形中拉了一把仇恨,張婕趕忙側面補救:“林大大,你不用解釋得那么仔細的,她不是真的一點都不懂。她那是婉轉詞,你聽不出來而已。我們應該早點提醒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