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加的提議,網絡作者反應很不錯,林葉果斷決定一星期之后開始發布。
廣告還是交給張婕來打,每天一個作家的訪談,明天開始采訪,每天采訪兩人,到開始發布的時候就有12人的存量,之后每天采訪一個,持續化進行。
林葉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夠增加30%的訂閱量,外加一個月內幾萬新注冊讀者。這個數據其實并沒有達到最終目標,但是如果現在能夠通過這個活動先增加這個數量,還是不錯的成果。
畢竟這些新注冊的人,將來會有關系群和連帶注冊的可能性,一個帶動幾個,就可以有幾十萬的新增量了!
不過光靠網絡運作,林葉還是覺得不夠,她希望帶動紙質書的老讀者一起加入網絡新家庭。他找來了劉志揚,讓他給每個書城送一些A5廣告頁,只要買書的人,不管是不是買的松苗的書,都發一張廣告頁。
雖然效果不知道如何,但是有總比沒有好,這些人中能有四分之一有興趣,就是成功的。單面大量印刷的成本并不是很高,一個菲林頁就可以解決。
網站發展初期,追求忠實度有些過早了,林葉就是想要吸引看熱鬧的人,然后再想辦法把人留住。
當王婆很累的,聰明人需要學會打開話題,讓群眾的輿論口水自行發揮擴大。口水越多越好,有人討論才有熱度,有了熱度,還怕吸引不了看熱鬧的嗎?
林葉這是現學現用,幾天前聽了談斯文的網紅理論,直接腦洞了一下,套用了這個理論在網站推廣和作家熱度上去了。
第一位接受采訪的作家是這次征文比賽冠軍,有話題性,熱度還在,可以再蹭一蹭。
話題從得獎感受,到日常八卦、生活小趣事,到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最后繞到新書靈感和介紹。
人的記憶大多數是首尾深刻,所以米加把采訪結構做成題頭蹭熱度,題尾談作品,而中間部分則是采訪那些大家都感興趣的私人獨家。因為這樣,才能成功提起各位八卦群眾的興趣,把采訪內容繼續看下去,以便堅持到最后和作品有關的內容上。
接下來又采訪了幾個銷售量排名靠前的作家們,其中不乏一些本來就有眾多書粉的大佬們。
七天后推出的時候,果然掀起了一陣點擊率熱潮,每天的采訪帖點擊率過萬,回復率好幾千。林葉不厭其煩地看了大多數回復,決定讓那些受采訪的作家們參與網絡回復24小時,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這個消息一出來,點擊率和回復率又一次飆升。自己的提問可以有大佬真人回復,很興奮有沒有?很多看書的人,很少有機會接觸作家真人,紛紛表示“終于遇到了活的作家”,讓人哭笑不得。
新書發表到第三周的時候,便是真實購買率的實踐檢測了。林葉和參與的眾作家們都非常緊張,也有些躍躍欲試的興奮!成敗就在這個星期揭曉。
根據往常其他網站的經驗來說,付費閱讀開始的時候,閱讀量會掉一半。那些試讀的人,免費讀的時候無所謂質量如何,看得下去就行,真的要給錢了,就要衡量一下是不是真的愿意繼續跟下去。
特別是有些網絡書,讀者少了,不賺錢了,作者甚至編輯就會因為不賺錢,而采取棄書的方式。
但是松苗不一樣,松苗的每本書都已經完稿,而且全都經過編輯確認過,不會爛尾。這也增加了買書人的跟讀信心。
林葉腦子里的估量是大約減少30%就算是成功的。當這些作家紛紛進入訂購期之后,林葉查看了數據。數據顯示出大部分作家掉了20%,也有一小部分掉了30%~40%,這比她預期的結果要好得多。
而且單月訂購比單周訂購的人更多,甚至有人直接完本購買,一次性付清了一本書的量。這可比買紙質書高出來將近20%的費用啊!
林葉有些迷惑,為什么買紙質書便宜,卻還有那么多人選擇網絡訂購呢?她將這個疑問向穆林提出來。
“因為每個人都有手機隨身的習慣,可以隨時看書。這樣誰還愿意隨身帶本書啊?”穆林解釋,“男人基本不愿意背包,女人的包包也越來越小,書很大本,又重,何必呢?”
“這么說,這是花錢買‘方便’?”
“你要這么說,也可以。”
“我懂了。”林葉說著拿出手機布置下一步。
“你這是又有什么鬼主意了?”
“沒有鬼主意,我要酬賓。”
“剛賺錢就要把利潤揮霍掉啦?”
“長期投資,給個‘雞肋’,讓他們連續花錢。”
“還說不是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