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有瓦彼玩具,你想不想也要一個,天天可以抱抱?”
“嘿嘿,這個可以有!你打算送我一個?”
“不是。”
“切!那你還問!簡直就是鉤起我的興趣,讓我飄飄然一下,然后再把我從云端扔下去!”
“瓦彼可能會有的!”
“可能?怎么個可能法?”穆林興趣又被提起來了,一轉念,“你是不是有有什么新想法了!”
穆林用的肯定句,不是疑問句。
“嗯,我想民意調查,問問讀者是不是想要玩具啥的。可以開發周邊。”
“周邊?”
“是的。”林葉放下平板,開始解釋。
“很多電影,漫畫都有周邊。比如美漫的人偶,還有cosplay主題活動;比如迪士尼,除了玩具,還有迪士尼樂園!”
“你難道想弄游樂場?”
“沒想搞那么大!就是想要一些周邊產品。比如貼紙,碗筷,便當盒,玩具,還有書包,服裝什么的。
“這些收入一半可以打到松苗基金里,這些成品也可以送給那些小朋友玩。”
“那要是賣不出去呢?”
“所以才要民意調查。”
“怎么調查法?很難定義哪個會好賣啊?就像賣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吧?”
“是的,所以我打算在網頁上發幾個投票。
“一個是把有發展潛力的角色羅列出來,排名超過一定數量的,我們就開發周邊。
“另一個是周邊類型,把這些類型羅列一下,也是看排名。
“最后是消費水平,把愿意支付周邊的上限價格羅列一下。比如10元以下,20元以下,50元以下,百元以下。
“這樣我們就有‘什么產品,做怎樣的周邊,什么價位’的周邊的設定了。”
“葉子啊!你怎么這么會賺錢?我能不能把萬里送給你管理,我就給你打工就行了!不用動腦子還能賺錢,我覺得那樣的人生就圓滿了!”
“想得美!不要犯懶!犯懶會發胖的!”
“你不要咒我!我才不會發胖!”
“過三十年再來跟我說!”
“你等著瞧!到時候我依舊是風流倜儻的大叔,你就準備拿個碗接口水吧!”
“惡心不惡心?”
“嘿嘿!那為什么瓦彼只是可能呢?”
“瓦彼本來就是按照玩具來畫的,涉及到設計知識產權,所以目前只是‘可能’。”
“可是我就想要瓦彼!你那么聰明,你負責給我搞定!好嘛!好嘛!好嘛!”
“不要發嗲!”
“那你是弄不弄啦?”
“你等等,我給方剛打個電話先。”
“好!趕快趕快!”
……
“喂,方剛嗎?我是林葉。”
“林葉你好,找我有事嗎?”
“你現在打電話方便嗎?我有事要和你商量。”
“沒事,你說。”
“心心在嗎?”
“在。”
“你幫我問問心心,如果給瓦彼的形象做一點小改動,他能同意嗎?”
“小改動?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