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前討論過車行進車的選擇,第一項就是車型外貌。畢竟買一輛車花的不是小數目,這車長得可得對得起自己花的錢,是不是?”
“嗯!”
“現在多款爺,買車講氣勢的很多,大馬力,開快車仍然是時尚。其實城市里車速打不快,不上高速的話,1.2~1.6的車足夠了,可是現在國內車行大多數的車都是1.8起步。
“主要是因為小車型不夠氣派,開出去沒啥面子。再加上環保意識普遍不強,所以想要實現電動車推廣,路還很長。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馬達的聲音。”
“馬達的聲音?”
“你是不是覺得跑車開過身邊,非常吵?”
“是的!”
“這些車不是沒有裝消音器,是很多人選擇關掉了!跑車啟動時候,隆隆聲似乎是一種示威擺顯,有些人就是喜歡腎上腺素分泌時候的快感!
“電動車馬達幾乎是靜音的,沒有那種效果。很多電動車都會播放模擬馬達聲來讓人達到滿足感。”
“安靜點不是挺好?這些人有毛病?喜歡噪音污染?”
“有一個詞叫‘petrolhead’聽說過吧?就是此方面的熱衷!歸根結底一個字——爽!”
“這些人真無聊!”
“哈哈,還有些虛榮!環保意識弱,有時候也是社會環境使然。”
“現在大環境不是都提倡環保,回收,減少浪費嗎?”
“宣傳是一回事,傳統觀念又是另一回事。我們在斤斤計較的南方,屬于小家子氣的人群!
“過幾天我們到北方,你去看看,就會發現思想和人文的差異!”
“你打個比方,具象一點兒。”
“都說北方人大氣,直爽,好客,大方是吧?”
“是的!”
“我問你,在我們海城,請客吃飯點菜和結賬時候都有什么習慣?”
“嗯……點菜會大家各自點幾個,按照多少人,胃口大小來點。結帳時候吃不掉會各自打包回家。”
“為什么商家會主動給客人打包盒?”
“因為粓腳稅啊!一桶粓腳要付很多稅呢!再說了,挺好的食物,倒掉多可惜?”
“嗯!你知不知道,這是典型的海城人思維,在很多其他地方,這是小氣的表現!”
“不浪費就是小氣?”
“這就是傳統觀念的不同了。海城的歷史和很多其他傳統城市不同,這是一個移民城市,很多海城人都是過來打拼的。
“這個城市好幾百年都是經濟至上,只有物盡其用才能積累原始資本,做到成功出頭那一步。
“這就造就了那種‘能回收就賣掉換錢,能節約就不浪費,能送人就不進垃圾桶’的,所謂的‘小家子氣’。
“我們就是這小家子氣的傳人哦!”
“我們很小家子氣嗎?”
“在很多人看來,的確是的,但是我們的傳統背景決定了我們并不覺得自己小家子氣!這就是觀念差異!”
“那我們啥時候小家子氣了?”
“我問你,我們穿舊的,或者是不流行的衣服,不用的棉被,套件,都是怎么處理的?”
“清洗,燙平,打包送到慈善站啊!或者我看有些家庭會問父母,姐妹有沒有需要的,可以繼續使用。”
“你看!這就是了!大多數發達地區,都會舊了就扔的!如果不是真的窮,哪里會要舊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