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情感專家就舉了一個例子,其實年薪30萬的年輕人還不少的,他就知道一位。
這時一位來自遙遠東方的教育工作者,年齡還不到30歲,他最近會來洛杉磯舉辦兩場講座,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場,加州理工大學一場。
而他的勞務費是5萬美元一節課,別說年薪30萬美元了,就是年薪300萬美元也不在話下.
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
而且紐約大學,費城大學都曾經邀過他,還有其他一些大學也邀請過他。
因為距離的原因,沈光林在扶桑進行的學術交流更多一些,花旗國不少大學都想邀請他而不能呢。
他是這么厲害嗎?
是的,他就是這么厲害。
接下來就是對沈光林的一頓花式追捧。
......
李莉看到了媒體的報道,覺得余有榮焉。
沈光林開講座的時候,竟然真的是人山人海,教室都不夠有用了。
不光是學生,還來了不少媒體。
媒體自然會問道,“聽說沈教授開一堂講座,付出的勞務費是5萬美元這么多。
5萬美元的講座,在花旗國也是少見的呀。
這種情況下,沈光林也不好繼續劃水了呀,他講了量子糾纏的前世新生。
其實,量子糾纏也時很多人都感興趣的話題,火熱程度類似薛定諤的貓。
關于量子糾纏的原理,沈光林也舉了一個例子,他有一雙球鞋,分別裝在兩個鞋盒里,距離可以無限遠。
這時候沒有人知道其中一個鞋盒里裝的是左腳還是右腳,當打開其中一個盒子的時候,另一個盒子的性質也被確定了。
其實,量子糾纏理論是愛因斯坦一生都不能接受的理論,他有一句話,叫做“上帝不能擲色子”。
但是,上帝偏偏就是這么神奇,他非要擲色子不行。。
而且,沈光林還舉了一個很火的例子。
當年,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引起了國際爭議,因此誘發了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
實驗的最初,設備向前方發生電子,前方擋板上有兩條縫隙,當電子在穿過縫隙之后就會在后面的背板上現實兩條干涉條紋。
這是波派的勝利。
粒子派表示不服。
他們使用點光源一個一個的向雙縫發射電子,初始的時候電子出現的位置是雜亂無章的,但是到電子到達一定密度之后就出現了光的干涉波紋。
因此,這就是我們書上學的光的雙縫干涉實驗。
但是,如果只講到這里,那也太無聊了吧。
在這堂講座上,沈光林提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假設。
“如果我們修改一下實驗條件,在兩條縫隙的位置安裝監測設備,看一看電子到底是如何穿過縫隙的,這樣就能夠確定電子到底是不是波。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我們安裝了監測設備之后,觀察到的電子的確是只穿過了一條縫隙,但問題在于背板上的干涉條紋也消失了。”
......
“也就說觀察,干涉條紋就會消失,不觀察,就會形成干涉條紋。這就是量子糾纏的具體體現。”
現場炸鍋了。
這還是物理嗎,還有什么比這更神奇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