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房子也好,蓋酒窖也罷,這都屬于是一次性投入,過后等到搬進來再想重新拾掇,一是沒那份閑心了,二是會覺得搬進搬出太費勁了。何不如開頭就盡力弄好。
朱興德喊來管事,掏出小妹夫查過不少書籍才畫出的酒窖設計圖。
讓酒窖四周包括地面,通通都給弄上磚砌好,砌的溜平的,別再這么對付著。
負責建酒窖的管事瞪眼,實話實說道:“我不用看圖就知曉砌磚好,可是那會需要不少銀錢。”
你看我像是缺錢的樣子嗎?
像。
朱興德無奈道:
“你不用愁錢,只需派人丈量,大概需要多少貼墻磚,報上數,回頭我去和磚窯訂。”
安排完這事兒,朱興德又對帶來的三位木工指揮道:
“叔們,我家要訂梯子,還要訂不少架子,單子上有大致的數目還有樣型,你們按照標注的形狀去做。”
三位木工以為聽懂了,也就沒有著急看圖紙。
其中一位木匠問道:“我懂了,是要做存放酒壇子的那種木架子嗎?像各家的碗架柜似的,再縱向隔成若干小格子,這樣就能將一壇壇酒分別擺放進去。這樣好,這樣周整。”
只是,這樣的話會需要不少木料,木料就等于是銀錢,聽說左家為了這項大工程已經花差不多了,沒錢了。
果然,朱興德否了,不僅否決,而且還擰眉反問道:“你懂什么啦?你說的那種是像我家小賣鋪的那種柜子。可我有這么多酒,怎么可能打得起,不要那種。勞煩幾位叔,干活前一定要細看給你們的圖紙,看完再說話。”
朱興德是真擔心他不嚴厲一些,這些叔叔伯伯直接就想當然干活。
在鄉下就是這樣,大伙能不看帶字的就不看。
碰紙筆前,恨不得眉頭先擰成死疙瘩。
能張嘴問明白的,心里有數的,也會連個記錄都不留。
總之,村里人最不耐煩和紙筆打交道。
你在村里想找有手藝的人,有,而且還很多。
比方說種地老把式,老木匠、老石匠,他們的手藝是又實用又便宜實惠,但是卻除了他們本人知道那一套技巧外,等到他們離去,下面的兒孫甚至都不清楚。
這就源于大伙不樂意總結,懶得去記錄那攢了一輩子的經驗之談,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人是多么的不愿意看圖紙。
以上,還是羅峻熙得出的結論。
羅峻熙說查酒窖建造書籍、查找稻田養鴨書籍時發現,外面的書,寫的還是太片面了。
所以羅峻熙現在閑賦在家,獵完熊后就回了青柳村,正打算一邊幫羅母和小麥干活,一邊想用紙筆好好記錄一番種地的訣竅。
羅峻熙和朱興德私下講過這事。
他說,不止種地的經驗他要寫成手冊留著,以備將來做官時,能指導當地百姓種田。
他還打算沒事兒和養鴨養雞木匠、石匠等各方面有經驗的農戶多多攀談。
百姓的智慧,全融入在樸實的勞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