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以記錄的形式多造訪一些高手、多寫上一些經驗,終是能留下一些文稿,這樣也不算枉費大好時光,不白瞎等考的歲月。
當時羅峻熙講這番話時,直叫朱興德嘆服。
看看小妹夫的境界,再瞧瞧他自己。
其實他自己就屬于是不耐煩寫字那種人,他和大多數鄉下人一樣。
當時,朱興德實在是佩服小妹夫的“賤皮子”,好不容易歇著不用考試看書,居然還能手刺撓的想要主動去寫那些有的沒的,你說小妹夫是不是閑的,他就隨口奉承了句:“那你好好記吧,姐夫聽你說完,覺得這事兒真有意義,搞好了備不住能編成書籍,里面從農活種田到養殖編席子。”
卻沒想到朱興德這隨口的話,一語成讖。
若干年后,真就編成了書籍,且被許多人翻閱。
雖然在農村是沒法普及的。
一是鄉下人認字的不多,買書用來墊瘸腿桌子嗎?
二是人家壓根兒用不著,誰家肚里沒有一套干農戶的經驗之談,你寫的還沒有人家知道的多。
三是就算農村人買了羅峻熙的書,想必知道內容后也會破口大罵:著書人是在騙錢,怎么連栽秧都要寫兩頁紙,那玩意兒還用學?那不是一看就會的?著書人是個笨蛋、騙子。
自然,鄉下人不需要這種書籍,城里也用不著。
城里大富大貴人家不用種地養雞,誰家沒有莊子和下面干活的人。他們學的是四書五經和琴棋書畫。
但是卻沒想到,羅峻熙的書籍后來在軍戶地普及了。因為很多兵卒,戰時當兵,閑時務農,里面有些人不懂種地,有了這套書就好辦多了。
而且不止軍戶地,羅峻熙編纂的書籍還在流放地盛行。
許多以前做官的,或是以前很有本事的人,被流放成了罪人,到了服刑地那是要干活的。
可他們哪里會啊?他們在獲罪前,還要靠許多丫鬟仆人伺候呢。
可是不會就要挨打,還好他們認字。
其中一位大官太傅大人被宦官禍害得不輕,就來到了流放地,誤打誤撞看了羅峻熙著寫的農書。
為什么說誤打誤撞呢,這位大官要是看兵書、看史書,看以往常常看的類別,有宦官眼線在流放地,會以為他仍是不甘有起復之心。
太傅要是看農書卻很好,一方面說明他已接受現狀,這代表要為生存干活,像是認命了,二是正好啥也不會干,這書很能解他燃眉之急。
所以說,好長一段日子,是羅峻熙的著寫的幾本農書陪伴著這位獲罪的太傅大人。還讓人看的津津有味。
因為羅峻熙作為作者,他本身就是一個不太會干弄活的人,要不然能讓他娘那么嫌棄嘛,羅峻熙干什么在羅婆子眼中都是幫倒忙,所以羅峻熙是以農戶小白的角度,詳細寫下的心得,讓太傅大人很受用,從點滴開始學習。
后來,當太傅官復原職后,他打聽了不少故人如今都在哪里。
其中之一陪伴他多年的“故人”,就有這套書的作者是誰。
之后的故事,自是源于這套書,讓羅峻熙的官途多了一份保障,他還沒見到太傅的面兒呢,太傅就知道他定是一個會為民做主的好官。不用見面就印象極好。
可以說,是這套書讓羅峻熙無心插柳柳成了蔭。
還插了好幾腳,連邊境的軍戶區都有他的名。
當然了,以上這些,目前還都是后話,還猜不到會有何種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