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張延齡再一次出現于此,對于同樣參加朝議的大臣來說,但凡張延齡來的時候,就要時刻做好戰斗的準備。
如臨大敵。
不過因張延齡最近并未做什么“惹是生非”的事情,在場大臣對他的警惕沒之前那么強,再或者是……這群人也知,跟張延齡相斗沒好結果,干脆對他不加理會。
打不死的小強。
朝議開始。
眾大臣皆都沉默,沒有要出來奏事的積極性,大概也是在猜想,既然張延齡來了,那肯定是以他的事為優先,不然皇帝叫他來干嘛?
“建昌伯,今日你為何在此?”倒是皇帝上來的一句話,讓現場的氛圍有些沉悶。
聽皇帝這意思,連皇帝都不知張延齡要來?!
張延齡從周經身后走出來,拱手行禮道:“回陛下的話,臣不過是例行參加朝會,應召對的。”
“嗯。”朱祐樘也沒多說什么。
張延齡怎么說也是掛名的戶部右侍郎,照理說張延齡應該參加每天的朝議,只是平時張延齡太“懶”,不愿意來,但并不代表他沒資格來。
朱祐樘打量著徐溥道:“徐閣老,將這兩日閣部有關的大事小情做一下總結,今天便一切從簡吧。”
從簡?
莫不是節約時間,留給張延齡奏事?
徐溥道:“陛下,如今正是秋糧入庫之時,各地的秋糧征收情況,尚且還未匯總,所以要等五六日乃至十日之后,各地的總結才能到位,至于西北屯田后的缺口,也會在那時做整理和總結。”
“嗯。”朱祐樘又只是點頭。
以君臣的對話來看,大概這次朝議沒什么要緊事。
大明朝的朝議每天都開,也不是每天大明朝都會發生大事,上吊也有喘口氣的時候,弘治朝怎么說也算是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還不至于天天讓眾大臣焦頭爛額。
徐溥又道:“今日建昌伯到朝堂上,或是有要緊事要陳奏,不如由他……”
說著徐溥還把目光打量過來。
居然主動讓張延齡奏事?
別說是皇帝和在場大臣,就連張延齡也覺得有幾分意外。
老徐你可以啊。
這是幾天沒跟我朝堂爭鋒,突然覺得人生失去意義,想跟我來一番唇槍舌劍的辯論,以提前出你們文臣的無能?
朱祐樘道:“既然徐閣老都如此說了,建昌伯,你有事便陳奏吧。”
張延齡無奈道:“陛下,臣并沒有什么事要奏。”
很多人用憤恨的目光望著張延齡,好像在說,讓你奏就奏,怎么還推三阻四的?你是什么人我們還不清楚?
當我們看到你在朝堂上時,我們就知道了要跟你做爭鋒,別以為你現在在這里推諉,我們就不知道你的險惡用心!
裝什么裝?
“你不說,那朕問問你吧。”朱祐樘饒有興致道,“寧王的案子,你查得如何?”
張延齡道:“回陛下,寧王的案子已有重大進展,各地查封涉及到寧王的產業,初步合計和折價估算結果為七十三萬兩白銀,因為有部分的不動產,也就是田地和屋舍等,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變賣,前期可以入庫的錢糧數目,折價已超過五十萬兩,正陸續入庫。”
聽了張延齡的話,在場大臣除了會有幾分不甘之外,其實還是很愜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