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殿下所言一般,彼為人君,吾等人臣,人君豈可脅迫人臣?
然今日之事,國不可一日無君,萬不可如此僵持下去,使朝廷陷入無主之地,公等當入宮請示慈壽皇太后決斷此事。”
王瓊心道:“哼哼,吾初早言在先,奈何汝專橫跋扈,不與采納,壞國事者,必新都賊也!”
雖然王瓊心中大罵,但依舊如同學生聽講一般,老老實實看著楊廷和。
并不是他畏懼楊廷和威嚴。
以他吏部尚書的身份,要不是名聲有點不好,指著楊廷和鼻子罵都沒事。
但眼下需要以國事為重,盡量避免節外生枝。
“大王不走東安門,在文華殿受箋一事,雖不知殿下到底在何處受箋登極,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我輩不可等事來臨之后,再匆忙安置,倘使大王登極,首當其沖,便是年號,不知禮部可有準備!”
年號一事,刻不容緩的事情,新君登基,改元建號。
這是自漢武帝發明年號以降,都是這么干。
尤其是明朝年號,要跟著一個皇帝一輩子,年號代表著新朝新氣象,萬萬馬虎不得。
“禮部已有準備,如今擬定三個年號,一曰:‘明良’,二曰:‘紹治’,三曰:‘嘉靖’!”
年號是禮部的事,作為禮部尚書自然當仁不讓,當楊廷和詢問之事,當即扔出三個年號。
“禮部有心了!”楊廷和點了點頭。
他可是沒有半點違心稱贊,這三個年號都非常合適,可見禮部的用心,更加毛澄的管轄之下,禮部對于新君之事的重視。
首先“明良”語出《尚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意思就是,明君臣良,天下太平,這是對于朱厚熜的希望,同樣亦是表達諸臣非奸賊。
第二個則是“紹治”,紹就是繼承之意,說白了是繼承明孝宗的弘治中興,厘清眼下時局。
第三個是“嘉靖”,語出《尚書·無逸》:「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不敢荒寧,嘉靖殷邦。」
蔡沉集傳曰:「嘉,美;靖,安也。嘉靖者,禮樂教化,蔚然於安居樂業之中也……嘉靖者,和之達於政。」
此言本為歌頌商高宗,武丁年幼之時,曾經長期居住民間,了解百姓疾苦。登基之后,勵精圖治,一改前朝敝政,從而創造出武丁盛世。
嘉靖年號頗為符合眼下時局,也對未來的天子充滿期望,希望朱厚熜能向武丁一樣,成為一個明君。
反正三個年號都是希望朱厚熜賢明,不要像朱厚照一般胡作非為,讓群臣跟著受累。
當然楊廷和夸的還不是這個,而是夸禮部在年號之事上用心。
蓋明朝年號撞車之事,簡直不要太多。
永樂年號,宋朝反賊方臘、十六國的前涼張重華、五代蠻人張遇賢皆有用過。
天順年號,在景泰七年錢塘江反賊李順的年號便是天順,元朝第七位皇帝元順帝也是天順年號,遼穆宗耶律景的尊號同樣是天順。
至于朱厚照的正德年號,乃是西夏和大理兩個割據政權,誰也想不到當年劉健怎么會想到,擬定這個年號。
還有楊廷和不知道的,后面的朱載坖隆慶年號,那是越南陳朝睿宗陳曔用了5年的年號。
朱由校的天啟年號,元末紅巾妖人徐輝祖、北魏元法僧、南梁蕭莊、南詔勸豐祐都曾用過,最扯淡的還是李白那句“明斷自天啟”,滿朝上下用了個不亦樂乎。
針對這年號的事情,明末遺民林時對在其《荷牐叢談·歷朝年號考誤》中,可是大勢嘲笑了一番。
“昔年孝廟崩塌,先帝登基,劉洛陽(健)擬正德號,馬端肅(文升)公吏部考選之時,以‘宰相須用讀書人’命題諷之。
此事歷歷在目,禮部如何敢不用心?”作為禮部尚書的毛澄,這一刻終于感覺找回面子,略帶自豪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