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身為閣臣封侯爵也就算了,充其量就是一個徐有貞的奸賊,但是贊拜不名,是你楊廷和該要的嗎?
對不起,大明不允許有這么牛批的人,今天你死定了!
尊皇討奸,天誅國賊,正是此時!
“臣兵科給事中……請圣人誅殺奸相楊廷和,蓋聞古之賢相者,功不自攬,過必自罰。
今華蓋殿大學士楊廷和,欲以策立之功,行操、莽之事,假借先帝托孤,威逼圣人以皇太子之禮受箋……
楊廷和之子楊慎,籍父權威,借閱皇家刊印典籍不歸私吞……父子二人皆為國之蛀蟲,是故請誅之!”
忍了許久之后,六科給事中再也無法按捺心中熊熊怒火。
蓋六科給事中本就有彈劾不法之權,聞得朝中有奸佞,焉能不發一言?
自兵科給事中伊始,朝堂喧嘩一片,群臣義憤填膺,開啟一場倒楊風波。
“臣吏部給事中……”
“臣戶部給事中……”
“臣都察院……”
霎時間整個朝堂,充滿著誅殺楊廷和的奏言,其中連毛紀、蔣冕、毛澄這些黨羽,也沒有跑掉被攻擊的局面。
當朱厚熜看到如此陣勢,瞬間他也懵了。
他可是謹記著袁宗皋所言,處事不要過激,要慢慢來,所以才酌情封賞,試探朝臣。
如何知曉,一石激起千層浪,會引起如此滔天風波?
“這科道官員都是屬火藥的嗎?怎么一點就炸?”
朱厚熜極為不解,封爵之事不說開國、靖難那一批,就是之后徐有貞封過,王越也曾封過,也見沒起什么波瀾,怎么到他這里就不行了?
讓楊廷和惹了眾怒,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局?
至于說宮內乘輿,那是朱厚熜看到楊廷和年齡太大,身體又被他氣了一會,并不是很康健模樣,又念及其勞苦功高所以賞賜,難道尊老愛幼,不是中國傳統美德不成?
甚至于,他還想在所有事情,理清頭緒,國家穩步上升之時,以后年齡但凡到達六十歲左右者,或者身體不是很健朗者,皆賜座乘輿上朝。
而贊拜不名,只不過是他突然一時興起。
且其也只是呼楊廷和為元輔先生,并未直呼其名。
故而理所當然,覺得他人亦不可直呼其名。
非是如此,何以彰顯朱厚熜無上尊嚴邪?
哪里會想到此番動作,純粹就是好心干壞事,激起如今如此巨大波瀾,導致朝堂罵聲一片。
如果他細想一番,皇帝若只呼元輔先生,久而久之整個大明,他人焉敢直呼楊廷和之名?
不怕被人檢發,一紙書狀告到順天府衙不成?
然其卻莫名其妙的,將這個日后潛在約定,給捅漏出來了,讓所有人不得不重視一二,無論是有意攻訐,或是陰謀策劃,皆是如此。
如果百官仍然緘口,不發再多一言,士林及南京官員會怎么想?
是不是會認為,朝臣庇護奸臣?
且最重要乃是眾人在此刻彈劾楊廷和,則必然能夠在朱厚熜面前表現一番。
只要簡在帝心,何愁日后無官可做?
“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