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和去位,他的確有資格觸摸近在咫尺,卻一直又不能得到的位置。
得到這個位置,就足可以謂之“天子心腹”,參贊機要,中興大明,使名聲標榜于青史之中。
但楊廷和去位的后果,他不能不考慮。
他雖非何等耿介之臣,也非什么心中只有國家之士,且還素于楊廷和政見不和,更做不出來以德報怨之事。
但作為一個宦海沉浮數十余年的老官僚,就不由不讓他深思熟慮一件事!
楊廷和能否真正去位?
皇帝是否也真的決心,讓楊廷和就這么匆匆離去?
百官是否愿意,看到為大行皇帝弊政,披肝瀝膽,宵衣旰食的大明元揆柱石先生,就如此匆匆下臺?
誠如此前百官彈劾楊廷和,那是因為乍聽封賞,群情激憤,故而未有多思。
眼下已然過去一會兒,大家心中早已冷靜下來,故而才有科道清流,未曾痛打落水狗之舉。
眼下固然大位初定,然并非事情就這么停止,北方韃靼依舊歷年來犯,東方倭寇也是猖獗至極,南方土司躍躍欲試,宇內賊寇按下葫蘆浮起瓢。
至于財政,雖然經楊廷和妙手回春,勉強足夠支出,然國家巨大,每年所耗實乃天文。
面對文恬武嬉,衛所糜爛,勛貴猖狂,宗室難養的局面,除卻楊廷和,還有何人能夠支撐大明這座將傾大廈?
王瓊有計算之能,且善于查對,而且對于軍事,也是頗有心得,自認為當世能臣,楊廷和能做之事,他未必不能做。
然將一個烈火烹油,即將炸開的油鍋,在沒有絲毫準備等情況之下,突然落入他手。
想要按住這個油鍋,王瓊感覺自己,顯還是有些力有未逮!
楊廷和之能,乃當世公認。
無謂有多少彈劾題奏,但楊廷和在位期間,舉薦陸完、俞諫、征調邊軍剿滅劉寵、劉宸這場大規模,席卷海內,縱橫南北三年有余的叛亂,是無法磨滅的。
在正德八年,劉寵、劉宸被剿滅之后,正德爛賞功臣,將國庫消耗一空,也是楊廷和力挽狂瀾,數年時間給大明積攢一點家底。
不然等到朱宸濠叛亂之時,恐怕又是一次無錢剿逆,再請邊軍之事就要發生了。
至于今年,與張太后一同設計,擒江彬安定朝局,迎立新君的功勞,更是不可磨滅!
如果換做別人,未必能夠做到今日這般,除去遺詔事故之外,盡善盡美!
由此!
袁宗皋所言“救時宰相”絕非只是虛言奉承之語,實乃由衷之言耳。
若無楊廷和,明朝在正德八年之時,即使不亡,也只剩下殘垣斷壁,茍且偷生罷了!
當然,也可以說劉寵、劉宸不行,但凡其以屠殺百姓為手段,十個楊廷和也是無力回天!
但不能因此忽略楊廷和之功!
且歷史上,哪怕“大禮議”與皇帝發生激烈爭斗之時,楊廷和依然能夠恪盡職守,為國家斂財,自其去位死后,嘉靖詢問內閣大學士李時太倉積蓄幾何,李時答復:“可支數年!”
嘉靖故有感慨:“此楊廷和功,不可沒也!”
若非楊廷和真有大功,以兩人之間矛盾,沒有鞭尸已然萬幸,何至于死后由此感嘆?
可見其有異才,謂之救時宰相,毫無半點夸張之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