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當楊廷和此言一出,首先王瓊則甚是期待。
蓋因楊廷和一退,內閣必然空出一個位置,只要他與朱厚熜打好關系,則未必不可坐在文淵閣內喝茶秉政。
要知道大明雖立國一百五十余年,然內閣制度從建立到成熟,再到現在時間并不長,時間僅僅百余年而已。
乃至于內閣在朝班之時,位吏部尚書之上,還是弘治六年二月,朱佑樘設內宴,時丘濬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居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之上。
至于其他閣臣想要位居吏部之上,還要等到嘉靖年間以后,彼時朝位班次,哪怕是由侍郎、詹事入閣者,班皆列六部上。
故而到現在為止,入閣并沒有什么硬性規定,至于吏部尚書、兵部尚書不能入閣的說法,此時尚未誕生,哪怕嘉靖以后,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入閣的也不是沒有。
現內閣制度處于成長期,作為吏部尚書的王瓊,是有資格摸一摸文淵閣里面的茶杯。
哪怕進了文淵閣,權利縮小,而且給六部擦屁股的事多,甚至還容易招引炮火,但王瓊還是想要摸一摸。
因為那個位子離皇帝近!
天下官員,除了天子親衛、內官、起居官,就只有內閣大學士跟皇帝最近。
因為別的官員,一般都是和內閣大學士一同參與。
如日講官,便是如此!
明朝乃是古代皇權最強時代之一,惟有清朝,可與之相較高低,其他朝代,皆難以望其項背。
或有一二皇帝皇權暴漲,可與明朝相比,但縱觀一朝,惟有難兄難弟清朝可相提并論!
皇權的強勢,則意味著百官皆須仰仗天子鼻息而行事。
故而當年王瓊不惜與江彬常有往來,可在百官無法見到皇帝之時,常伴天子左右,所有本部題奏,皆不經通政司、內閣直接由正德所答復,以至于楊廷和都徒呼“奈何”。
非是如此,“大明三重臣”,有無數蒙古韃靼頭顱為功的他,何以在嘉靖初年被言官不停彈劾,送至都察院監獄。
因在獄中攻訐楊廷和,被嘉靖皇帝付送廷議,論罪戌莊浪,后因其乞老改戌綏德邪?
直到張璁、桂萼、霍韜相繼掌權之時,因為王瓊與楊廷和有仇,故而屢有推薦。
嘉靖雖然未從,然到嘉靖六年邊有戰事,桂萼又一次等人堅決請求任用,雖然還是沒有成功,但嘉靖卻憐其年邁多病,遂放還歸民。
不久之后桂萼又以王瓊,嘉靖初年攻訐楊廷和,故而廷臣群起而排之,嘉靖乃命其官復尚書等候任用。
最終哪怕王瓊,集兵討伐若籠、板爾各部,焚其巢穴,斬首三百六十級,撫降七十余族,錄功加太子太保,最終還是免不了為南京御史馬敭等十人罵作“正德遺奸”。
其中就與他越過有司,以幸臣身份直接承旨不無關系!
先不談王瓊是奸臣與否,反正明朝各種史料評價相悖,無法確定真是奸臣,亦或不是。
但王瓊的做法,無疑是敗壞朝綱!
如果六部都像王瓊這個做法,那何須朝廷運轉?
直接廢棄通政司、內閣、六科,所有官員皆走幸臣門路,在豹房陪皇帝玩耍,有事請示皇帝便是。
于此而言王瓊被劾,無話可說!
功歸功,過歸過。
步入官場者,無任何無辜之人!
然這一切王瓊不知,群臣亦不知,朱厚熜同樣不知,乃至天下人皆不知!
眼下王瓊需要做的決議,是落井下石,在新君面前刷一波印象積分,還是挽救楊廷和,從而穩固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