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明史·奸臣傳》必有其在于上!
然而這一切王瓊并未直說,甚至一再維護楊廷和,稱其輔弼良臣,有霍光之能、之功,無梁冀之惡、之奸,可謂用心良苦,一石數鳥!
向使天下人知道此意,實乃明褒暗貶,但亦拿之無可奈何!
且楊廷和事后,還需領子上門拜謝。
總不能楊廷和被王瓊救后,還謂其借古諷今吧?
即使事實的確如此,可并無任何證據。
要是楊廷和四處告知,稱王瓊心思險惡,借古諷今,則必有失君子大度。
是故楊廷和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誰讓他坐上那個風口浪尖的位置?
注定為天下人所責!
朱厚熜在此刻,也對明朝政斗高手,有了一個深切認知。
其手段猶如羚羊拐角,無跡可尋……
引經據典,口吐錦繡,若非精于此道者,尚以其夸己,實則墜如彀中仍不自知!
在王瓊首當其沖,為楊廷和說話之后,人群中早已等待機會的官員,則搶在百官發話之前,咳嗽一聲。
朱厚熜甚是疑惑,此等事情,一個站在末尾官員,也有如此巨膽,敢搶在一眾高官面前說話?
其實不知止朱厚熜一人,百官皆疑惑不解,頗想看看是何人如此大膽,然限制于冠上展翅,無法回頭探視,故而忍住。
朱厚熜見有人發言,也未想過不讓人言。
朝堂嘛!
本便是商議事情之地,若不許人言,又何須每日天不亮便起床洗沐更衣,然后頂著熊貓眼上朝。
故而朱厚熜輕道:“卿有何教吾?”
此人年紀不過四十之際,身高六尺,身材消瘦,面如冠玉,眉目疏長,高挺鼻梁,頷下一尺稀髯,身上時時散發書香之氣,儒雅非常。
身穿一襲七品,徑一寸小雜花青色公服,腳踩皂色厚底靴,腰勒烏角革帶,懸藥玉,趨步走至殿陛,然后將手上槐木朝笏插至腰間,以宏亮的聲音伏拜奏對:“臣翰林院編修,嚴嵩有奏圣人!”
“咔……”
朱厚熜只感覺晴天霹靂,他雖然對明朝歷史不甚了解,但嚴嵩鼎鼎大名他還是聽過的。
網傳中國歷史,“十大奸臣”其名彪著,“明朝六大奸臣”他也在其中,可謂臭名昭著。
哪怕網絡洗白能手,靠洗白歷史人物吃飯之人,也很鮮有人會去洗白此人。
乍聽此人名聲,朱厚熜倍感壓力。
如若說楊廷和惡名網絡略有流傳,但嚴嵩之名,但凡觸及歷史之人,哪怕只是皮毛,皆聞其臭。
經《怪俠一枝梅》、《大明1566》、《海瑞》、《海瑞斗嚴嵩》相繼播出之后,席卷大江南北,其臭名連三歲小兒都有耳聞,嚴嵩好似生有原罪一般。
如此奸臣,幸虧只是身著綠袍,不然朱厚熜都準備提桶跑路!
此人可比楊廷和名聲大!
不過眼下還只是小嘍啰,日后找個機會扼殺搖籃之中便可!
拿定主意的朱厚熜,想要聽一聽這大奸臣,對另一個大權臣有何見解,遂緩緩點頭:“卿旦言之,朕傾耳聆聽!”
“臣以為,王尚書所言極是,楊閣老乃國之棟梁,有扶大廈之將傾,力狂瀾于既倒之功,雖圣人封賞過后,似有不當。
然其有伊、霍之德,無操、莽之舉耳。
陛下若放歸,豈非讓后人恥笑國家無容人之量?我朝圣天子不如前朝之帝邪?
固然孟子大賢有法先王之舉,然荀子大賢亦有法后王之論!
嵩竊以為,我朝君父,蓋三代圣主亦有差矣,何以遜前漢之帝邪?伏惟天子明哲圣查,納臣愚見,挽留元輔,共扶社稷。
則皇明中興,洪武盛世可期也!”
嚴嵩說完之后,鳴鞭炸響,當即起身回歸自己班位,前北向立。
而朱厚熜聽了之后,心中卻暗道:“口蜜腹劍乃奸臣之原術邪?”
蓋嚴嵩此言,甚合朱厚熜之意。
先以楊廷和有大功,亦有大能,絕不可輕易放歸!
又言楊廷和有伊、霍之功,無操、莽之行,來向朱厚熜表示,楊廷和雖然非純臣,然其尚無操、莽之舉,不可輕而動之!
反而應該向太甲、劉詢對待伊尹、霍光一樣,暫且收斂鋒芒。
今楊廷和六十余歲,而您卻僅有十四而已,有的是時間,根本不需要著急。
如若操之過急,不免曹操誅忠臣、殺皇后之事再生。
只要能沉得住氣,您的江山早晚會被穩固,權利我們也會為你爭取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