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萬事皆有利弊,此事自然亦有不好之處。
皇帝若是太過圣明,便不一定好伺候。
不過相比于伺候一個昏君、暴君、荒君,那么一個圣君,也就并非什么天大難題。
是故群臣全神貫注,傾聽朱厚熜還有何言。
“朕竊以為,皇后者,乃一國之母,當做表率。且吾年齡上小,不宜耽溺女色,故而諸卿不必讓有司花費巨資,甄選秀女。
即命順天府、河北、山西等地送上戶籍、姓名、圖像,朕與太后決之,二十七日之后再行舉行大婚典禮即可,需切記不得有強迫之舉,錦衣衛緹騎四散,陰處監督,凡有強迫者,報上名來……
吾思近來奢侈之風盛行,此誠乃天子未曾樹立榜樣,今凡大婚者,天家所花費白銀不得超過五萬。
一品之家不得超過三千,二品……百姓之家,不可超過一兩,商賈之家與百姓同。如有犯禁,為人舉發者,發配廣東、廣西、云南、貴州遇赦不赦。
至于吾之大婚,所耗五萬則由內帑所出,便不勞煩前朝出錢!若不能與無同甘共苦者,不可錄入后宮,侍奉朕躬……”
當朱厚熜說完,群臣全體傻眼。
他們冥思苦想,也沒有想到,朱厚熜會來這么一手。
居然打著節約的心思,來完成這次大婚。
五萬兩,按照米家折算,大概十幾萬石米左右,甚至可能根本不足以買十幾萬石。
如此區區五萬,能做何用?
于普通百姓而言,五萬兩乃積攢十輩子都不曾有機會湊夠。
可對于天家而言,五萬兩夠個屁!
皇帝大婚,宮中宮殿無須重新修葺?
大婚場景無須布置?
皇后父母,生養國母有恩,不需賞賜?
皇后宮中,一切衣食住行用具等等,是否需要重新置備?
難不成用大行皇帝,當年大婚時之物?
這成何體統?
以后青史記錄,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而且皇帝還說什么,同甘共苦?
咋啦,你是創業艱難呀?
平時皇后可以與皇帝一般,出行排場略減,每日膳食菜肴,亦可節約再節約,所穿衣物可自行縫制,如這般皆無問題,此國母理應為之表率。
然人生只有一次的大婚,如何敢讓皇后過得如此寒磣。
天子是無上至尊。
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娶妃嬪,然國母一生必然只有一次,如此寒磣,豈能說的過去?
這還未談及國丈封賞。
估計按照皇帝這摳門模樣,怕是連爵位都舍不得給國戚。
更讓人蛋疼的是,當今天子好似有意效仿太祖高皇帝,衣食住行什么都要管。
此前禁止裹腳,大家無話可言,畢竟這事殘害百姓,即使有個別士大夫愛好這一口,亦拿臺面上講。
然這管天下人結婚彩禮,是何用意?
此事本就講究一個你情我愿,門當戶對!
有錢之人,愿意講排場,使得顏面有光,如何這也犯禁?
天子帶頭節約,久而久之便會自動解決奢靡之風,又何必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設下這條禁令?
這豈非如大行皇帝,突然之間,禁食豬肉一般,無理取鬧?
這讓天下人如何應承?
縱使百官,亦有微詞。
眾所周知,明代官員工資乃是歷史最低,只能夠用而已,且此時還需繳納賦稅,以及徭役。
就算是平時收點灰色收入。
只能說手上寬裕,并不能說富有。
若遇到想要買的字畫、古籍、書本,加上家庭支出,其實也剩不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