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聽后,心中甚是意動,立即搭話:“昔日,帝女令儀狄作美酒,進獻與夏禹。禹王飲后有感美酒甘甜可口,故令天下禁酒,又云:‘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國者。’……后世未引戒,始有成湯伐夏,帝辛蒲社……今圣人亦之刻酒,夫復何求也?”
王瓊所講,乃說大禹禁酒之時,大禹在位之時,帝女讓儀狄做美酒獻給大禹,大禹飲后便下令禁酒,更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果不其然,其苗裔夏桀因好酒而亡,商紂亦然。
今日朱厚熜自律也不飲酒,如此則讓王瓊感覺日后可期,可見大明即將如日中天矣。
“王吏部所言極是,圣人以身作則,用膳亦不忘圖進,實則令我輩汗顏!”
王瓊發話,作為內閣大學士的梁儲,不可能一言不發。
“吾有聞:‘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故圣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值有圣人金科玉律,朕實不敢有任何懈怠!”
“陛下已知道矣!”兩人瞬間又是感動不已,一聲感嘆,脫口而出。
若非今日天子年齡尚幼,所經歷之事甚少,唯恐日后將有反復,如此圣明君主,豈非士人之愿?
今上出則圣人教訓,入則祖宗成法,實乃萬眾期待之君,只可惜不是由百官所教導成長。
不然也雙方也覺不會,如此相爭。
如若朱厚熜是朱厚照所立皇太弟,然后在文華殿受百官教導,如今登基稱帝,則必然無如此多波折。
可惜并不是。
如此也就意味著,群臣根本不了解皇帝,即使了解,也只不過是表面而已。
同樣皇帝也不了解群臣。
故而雙方介懷甚深,以至于互相還有所防備、猜忌。
皇帝為保自己,百官亦保自己,如何能夠不發生沖突?
如果皇帝懂得節制上好,如若不懂,隨著性子胡來,則必然朝政被誤。
群臣也會因為皇帝,而陷入黨爭之中。
當然并非說皇帝不與百官爭,就不會發生黨爭,而是因為皇帝插手相爭,則會更加激化黨爭,使黨爭更加矛盾。
明代黨爭由來已久,自開國淮西黨便與其余人相爭,而明憲宗之時,李賢各種打壓其他黨羽,乃至明孝宗,以及正德年間都在黨爭,六部與內閣相爭、內閣與內閣相爭、地方官與京官相爭。
只不過大家都稍有克制,使得明面上看并沒什么,實際上暗地風云吊詭,令人蹭目結舌,直呼“精彩”。
因為這些乃是暗地之事,故而也沒有鬧出多大事件,不是官場中人,并沒有太大注意。
但如果皇帝親自下場,則結果非比一般。
有了皇帝助拳,其攻勢必定更加迅猛,且將暗地之事,擺上明面,毫無顧忌,大打出手,甚至來回傾軋。
明朝“大禮議”乃是最好見證。
自此之后,明朝黨爭皆擺放明面,且出手肆無忌憚,惟有隆慶年間稍微好點。
但也有高拱兩起兩落之事。
如果被貶到江西,再來一起一落,只怕高拱就可以廢帝攝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