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陸松官職,王瓊并沒有做主,而是將此事交還給皇帝處理,這樣才能更顯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朱厚熜聽后眉頭深鎖,然后試探問道:“吾與袁先生有師生之誼,今其年老,不忍邃離,不若遷之翰林院侍講學士,直起居何如?”
朱厚熜當然并不是真的因為袁宗皋年老,不忍心兩人相隔千里。
而是因為當下能夠為其籌謀贊畫者,且心思同一者,也只有袁宗皋,若此時放其離去,則勢必朱厚熜再次變得孤立無援。
王瓊也在低頭思考這個問題,打心眼其并不想袁宗皋留在京城,因為一旦有了袁宗皋,則其對皇帝而言,只是工具而已。
為避免自己在皇帝心中分量減輕,其自是有心將袁宗皋趕得越遠越好,哪怕趕至云南,允其為承宣布政使司做布政使,這種二品封疆大吏都未有不可。
且其為吏部尚書,可表薦二品大員,然后皇帝同意,此事變成定局。
可皇帝明顯有意,將袁宗皋留在京城,且留在身邊。
這便讓王瓊不得不深思熟慮。
一則,對于自己利弊分析。
二來,看似正五品長史傳從五品侍讀學士是貶職,可翰林院乃清流官,明朝官員無有翰林更加清貴,是故想要非三鼎甲、庶吉士入翰林者,無一不是皇帝親自簡拔。
如解縉、張璁、夏言、桂萼、霍韜等人,無一不是皇帝親自簡拔,方為翰林。
是故對于袁宗皋而言,此非貶謫,乃是升遷。
三是,如果自己同意,將會受到多大非議。
本來此事是皇帝自己決定,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問題,可眼下,皇帝將此燙手山芋,放在他手上。
只要今日同意,則必然受到彈劾。
這件事不可不察!
不過轉念一想,就算是他今日不同意,難不成言官還能不彈劾?
非也!
自從正德駕崩,其便有感覺,自己恐怕無法安穩渡過今年。
是故才有此前,王瓊為了巴結朱厚熜,才急急忙忙跑到良鄉謁見,只不過吃了閉門羹而已。
如今皇帝身處橄欖枝,若其在不緊緊抓住,何以能夠在言官彈劾之下安生?
今日若順從皇帝之意,來日比彈劾之時,只需伏闕請罪,請求致仕,風平浪靜之后,皇帝想起依然有再復之時。
如若此時不允,則必被皇帝嫉恨。
保不齊皇帝會趁著官員彈劾,然后將自己削職為民,或是戌邊鎮守,這對于六十歲高齡的王瓊而言,可絕非善事!
而且向使自己不同意,難道此事就會如此了解?
袁宗皋就會不入翰林院不成?
只怕是自己一番好意,卻是無人領會,還會落得個左右不討好之地。
既然如此,自己又何不投靠陛下,混個臉熟。
只要今日不死,來日必然還有再起可能。
如若今日拒絕,則必然得罪天子。
畢竟天子已經給了面子,是自己狗坐轎子——不識抬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