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執掌賞罰大權,楊廷和可以給的果子,陛下可給予,楊廷和不可以給的果子,陛下亦可給予。
倘若連皇帝都無法給的果子,則毋庸置疑,楊廷和無法給予。
因此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這場戰爭,會以楊廷和失敗而告終!
而且還是潰不成軍!
除非皇帝不慧,不然必是以天子大勝而告終此事。
楊廷和未必不知曉,這場無硝煙的戰爭,自己乃是必敗無疑。
但其依然需要殊死拼搏!
因為孝宗與大行皇帝,予其太多恩典,其在國家也花廢無數心血,絕不會眼睜睜看著皇帝恣意妄為。
若是皇帝晚慧尚且罷了。
哪怕皇帝是晉惠帝那種癡兒,在明朝也無所謂,明代成熟體系足以支撐國家轉。
若是皇帝無智,則由六部、內閣以及司禮監、太后共同秉政,勛貴則在一旁保駕扈從。
太后死后,則皇后繼續代理國家朝政,替天子處理事物,只待太子生出,悉心教導便足以渡過這些艱難時刻。
至于說哪個想要侵權,則未有一人可以辦到,明代體系則從根本扼殺這種可能。
當初朱元璋設置一整套明朝官制,早把歷代弊政全部考慮進去,除了有時候個人想法太強,導致一些弊政,但是官制、以及政治體系而言,則當世一流,哪怕清朝在某些地方依舊在沿用。
故而想要形成權臣、乃至武曌與明代而言,不啻于難于登天。
但也不是一定不可能,只是幾率太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明代體系太過復雜,想要一蹴而成,無異于癡人說夢罷了。
故而哪怕皇帝真是晉惠帝一般,也根本不用怕。
但怕就怕在,皇帝太過聰慧。
一旦皇帝聰慧,則必然想法多,且天馬行空,行為處事,完全憑自己一念。
何人敢言大行皇帝不聰慧?
僅憑幾個番僧,就能學會諸多胡語,且深居深宮之處,從未經歷一場戰役,能在應州一戰打的小王子連夜跳墻逃竄,親自手刃一敵,打出自成化犁廷以后數十年未有的戰損比。
可結果如何?
國祚幾近中斷,皇帝也因此英年早逝。
但凡當初劉宸、劉寵等人有陳友諒、方國珍、徐壽輝、李思齊、張士誠等人實力,大明就算不就此亡國,也是成為北明。
這還不需要明太祖、擴廓帖木兒、常遇春、徐達、李文忠、察罕帖木兒等人這般實力,就能打的明朝最好結局就是半壁江山。
要是有著朱元璋這等實力,估計連五年都不需要,直接開國建業,宗明亡國。
是故對明朝而言,皇帝聰不聰慧不要緊,只要守規矩便可以。
如明穆宗朱載坖,估計聰慧在明代所有皇帝之中只能排在吊車尾位置,但其知道如何用人,知道信何人。
自己能力不足,那就信任有能力之人。
這樣僅僅六多年時間,即給父親收了爛攤子,又給兒子留下一幫能臣,以及可以支撐變法基礎。
當然也非是明穆宗就強于其他人,若論其不守規矩,明穆宗同樣也是鼎鼎有名,但終歸能知道如何用人,折騰也少一點,故而才能一步步前進。
如崇禎,一日一個想法,可又能怎樣?
他連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
只知道憑著腦袋發熱,來做任何事情。
還是借用之前那句話,也就是碰到明末菜雞互啄罷了。
不然若是李自成等人,只有五代時期丘八老油條戰力值,按照崇禎那種操作,也挺不住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