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明無過于君父,此事非陛下疏忽,皆是臣等不體圣心,于潛邸之臣過于忽視,是故臣請陛下廣納賢才,輔佐圣君秉政!”
皇帝如何有錯?
眾所周知,天子無有錯誤,皆是有錯皆錯在百官、人民,而絕非是九五之尊!
是故王瓊當即拱手而言,稱是百官不體圣心,對于潛邸之臣過于忽視。
此不但維護了天子威儀,而且還將鍋甩到其他部門,向皇帝表示,自己乃是忠心之臣,皇帝不需要疑我。
此可謂一舉兩得。
反正暗戳戳貶低其余人,將自己放在皇帝心腹之位,即不損自己半分,亦可有所進益,自是無有不可。
當然這不過是王瓊甩鍋之詞而已。
皇帝從登基到現在不過兩日,所有事情還屬于一頭亂麻之時,顧不上袁宗皋等人理所當然。
哪怕是楊廷和、梁儲二人封賞,還是皇帝自己提及,不然這輩子恐怕無人會提。
可既然如此,誰又會吃了沒事,想起一個區區興府長史?
朱厚熜、梁儲二人固然心知肚明,但也沒想過拆穿,蓋王瓊首先丟出一個“皇帝無過錯”的立場,也就證明這番話,即使其他官員聽到,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
但王瓊的話,讓朱厚熜頗感意動,即詢問:“太宰有何賢才相薦于朝?”
既然王瓊說出納才之言,則證明其心中有了一個優質人選,需要舉薦給自己,不然何故突然將話題轉至納才?
而且被舉之人身份,應該還不低或是在野之人,不然王瓊自己定奪足矣,何須在向皇帝舉薦?
且極有可能是個燙手山芋!
但朱厚熜并不在意,如今已然站在風口浪尖,還怕手上一點燙意?
如果舉薦之人,果有大才,則朱厚熜也不會介意這點小小的燙意。
王瓊聞之欣喜,旋即打好腹稿,然后道:“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王守仁,正德十四年,一月破宸濠賊軍。
因大行皇帝南巡,因此一直未曾封賞,臣見此人頗具才干,精通圣賢經典,熟知兵法韜略,故請陛下信之用之。”
梁儲甫聞王守仁,便眉頭深鎖,心中暗道:“這王瓊果然不懷好意,居然引王守仁為援!”
王守仁本正德初年被大行皇帝貶謫龍場,如若非王瓊舉薦其平定江西、貴州叛亂,恐怕此生王守仁也只能在貴州坐死。
以此而言,王瓊可謂是王守仁恩師,如若王守仁入朝,最次也是尚書、或是侍郎佐貳。
蓋王陽明之銜,乃正三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本質而言乃是京官,調入京師無須降品。
且以御史轉部曹,更無須降品。
如此一來,大概可以確定,王守仁入京果真入京,則必有一位尚書或者侍郎會轉調。
屆時王瓊便有了一個好幫手,這對朝局而言,絕非什么好事。
當然,還可以將王守仁調往南京,因為南京也有六部,不過是留著養老的。
當年王守仁之父王華,被趕往南京之后,一輩子也沒再入北京,甚至連提名之人都沒有,簡直正德朝一大怪事。
不過梁儲也不準備說話,畢竟此事與其無關,王守仁入京師,頭痛的應該是楊廷和。
畢竟王守仁不可能去背叛王瓊,而王瓊與楊廷和是宿敵,此必有一戰。
王瓊今日在君前舉薦,恐怕也是有先人一步之意。
如果楊廷和選,極有可能將王守仁調往南京,不會允許他與王瓊混在一起,攪亂本已經渾濁不清的局面。
但朱厚熜不同,他根本不知道王瓊和王守仁有什么關系,但他聽過王守仁的名聲。
“一生首拜陽明”、“明朝文人最能打”、“明代絕頂軍事家”、“明代大儒”、“心學”、“孔孟之下唯一圣人”、“三不朽”等等名頭,王守仁之名在后世,可謂如雷貫耳。
如今這個戰神,就在他的治理之下,這讓他如何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