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只要重用王陽明,還需要怕蒙古年年犯邊?
有戰神在,蒙古冢中枯骨耳!
心思活絡的朱厚熜,便誠懇詢問王瓊:“太宰以為如何加封?”
當皇帝說出這番話之時,明顯就證明皇帝有所意動,心花怒放的王瓊當即答復:“臣以為可遷王陽明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如此一來足以褒其功。”這也是王瓊深思熟慮已久,才做出的決定。
兵部尚書王憲,雖然與他同屬王姓,但二人根本不是一個陣營,如此頂換王憲則是最好的辦法。
右副都御史、巡撫遷尚書,屬于平調,再加上從一品太子少保,則足以彰顯王守仁歷年功勞。
然而朱厚熜卻并不是很滿意,如王守仁這種能人,怎么能夠在部曹玩弄政治,浪費一身才能?
這豈非讓玉璧蒙塵?
是故朱厚熜皺眉說道:“王守仁既有運籌帷幄,統兵千里之能,安能苦居部曹?”
王瓊瞬間懵了。
這好好的計劃,怎么突然間就變了模樣?
尚書多少人一生夢寐以求,卻無法觸及?
如今皇帝居然說,苦居!
這讓王瓊不知何言。
最主要的,還是朱厚熜打亂其心中完美計劃,讓他一時反應不過來。
良久之后,王瓊心力衰竭的問道:“陛下以為何賞?”
“依我看來,一月剿除宸濠逆賊乃潑天大功,不重賞不足以彰顯天家恩待朝臣。
是故朕以為,當加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綏遠、寧夏四鎮軍務,太宰以為然否?”
在朱厚熜看來,那就需要將刀用在好處。
如今京城官場風云詭譎,就算是把王守仁調進朝堂未必有用。
甚至還可能因為政斗,而浪費對方一身本領。
不如將其投放疆場,為國家屢建功勛,抵御蒙古外敵。
以王守仁諾達名聲,肯定不會負了自己。
不然何至于后世王守仁之名如此巨大?
然王瓊則截然相反,他想要的乃是王陽明入京輔佐他,為后來的斗爭找個幫手,好進退有據。
如今皇帝卻將對方趕至西邊,抵御蒙古。
看似官職、權利都有大大增加,甚至輻射九邊綏遠、寧夏、大同、宣府四鎮,如果不是明代官制原因,王陽明可等同于唐朝節度使一般權利。
可這又有什么用?
不入朝堂終為螻蟻罷了!
明代講究乃是政治治國。
若是政治斗爭不過關,就算是總督九邊,一旦朝堂有變故,隨時可以將這位九邊大將給立馬推倒。
可以這么說,如果王瓊倒了,王守仁十有**會被清算在內。
除非皇帝硬著頭皮,保住王守仁,不然絕對逃不掉。
可王守仁遠離京城,從未與皇帝有任何交情,這些微薄的圣眷,又能保住其多久?
只有在京城,時常陪伴在皇帝身邊,這樣方能鞏固圣眷。
不然時日太長,事情太多,皇帝早晚會忘記這個九邊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