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乃江南水鄉傳統宅邸,此乃當年周啟東之父周禮,請工匠結合江蘇水鄉,與湖廣風格而建。
屋內人工暗湖水池流水潺潺,院內手植郁郁蔥蔥青竹挺拔而立,另有花盆植被點綴小院,一切盡顯生機勃勃……
周包荒之妻,手提衣擺,躡步走向小樓,繞過古木廊道,便聞一陣笑語,好似身處六月,飲下一碗清涼之水,蕩人心神。
房門大開,甫一入內,即見屏風一面,上面以絹布為面,后繪畫滄浪煙雨圖,興國之美,一展其中,落款乃是“弘治戊午年、重陽、周啟東”。
滄浪煙雨,即興國滄浪亭之景也!
滄浪亭乃宋時元豐年間知軍唐砥始建,取名“凝翠亭”,紹興年間知軍王绹,易名“滄浪亭”,淳熙年間知軍林仁厚復名凝翠,后因年久舊址失傳。
淳佑年間知軍李壽朋于政和堂后,并確立取名滄浪亭,沿用至今。
此景乃當年周啟東鄉試中舉,在重陽佳節,秋雨綿綿之時所畫,后來被其贈送于周清漪
滄浪之煙雨,為濃霧所環繞,小亭若隱若現,淫雨霏霏,一切皆是如此美妙……
再行步入,便見書架之上擺滿書籍,如《女誡》、《女則》、《內訓》、《女論語》、《女孝經》等女書,以及諸類經史,琳瑯滿目。
房子承南北向,書架旁邊有梨花木架,架上放著一個黃銅水盆,橫桿掛著一條潔白布帕,其它物什皆羅列有序,以此排放一起。
洗漱架下又有小小木架,上面放滿各種小鞋,且皆是干凈整潔,擺放有序,足可見周晳顏做事,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房內環繞著淡淡清香,歡聲笑語時時傳來,周包荒之妻踏過珠簾,又見屏風面,隨后彎過,只見七八個女子手里摸著,一面桃紅絹布面料,笑著說道:“姐姐女紅如此精湛,亦不知來日何家郎君如此有福呀!”
“然也,你看著嫁衣繡紋美輪美奐,端是好功夫呀!”
“是呢!姐姐不僅德才兼備,如這般女紅也是少有,我若有此功夫,只怕是房門都被媒婆踢爛!”
此乃周晳顏之閨房密友,手里摸著的乃是周晳顏為日后所準備的婚服。
雖然明代可租借婚服,然如周家這般家世,基本皆為自己手工,然而婚服所需刺繡過多,故而一般皆在十四五歲之時開始一針一線縫制。
此婚服皆按洪武五年,明太祖之令「凡民間婦人禮服、惟用紫染色絁,不用金繡。
凡婦人袍衫、止用紫、綠、桃紅、及諸淺淡顏色,不許用大紅鴉青黃色,帶用藍絹布。」
周清漪無誥命在身,其父也未有官職,故而當依士庶妻冠服之制,未敢用半點逾越之物。
至于天朝網絡盛傳一句話“我大明女子無論貧窮富賤,嫁為人婦時皆可穿皇室服裝——鳳冠霞帔。”
在明代所有典章制度,從未有提及類似之言,至于說出自,孝慈高皇后之口,則更是聞所未聞。
雖然沒有允許,但也沒有禁止使用,只不過明令禁止一些必須禁止之物什,至于能否穿則未可知之。
倒是《清稗類鈔·服飾類·鳳冠》有錄:「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首飾……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
其平民嫁女,亦有假借鳳冠者,相傳謂出于明初馬后之特典……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與《清稗類鈔·服飾類·霞帔》之中:「霞帔,婦人禮服也……以庶人婚假,得假用九品服,于是爭相沿用,流俗不察,謂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漢族婦女仍以此為重,固非朝廷所特許也!」云云。
終歸說來,馬皇后是否有說過,已然不可查,至于何時流傳這般說法,更無從查起。
然周家非比尋常家世,自是不屑于逾越借服,而是一切皆按大明法律行之,唯恐日后找人話柄。
周晳顏正德元年生人,今年不過十五歲,雖然五官并不驚艷,然其眉若遠山吊掛額頭,唇似朱紅櫻桃鑲入嘴邊,一雙端莊瑞鳳眼,潛藏一絲風輕云淡,面若圓玉柔潤白皙可人,膚如凝脂肌如雪,略施粉黛,雙腮微紅,倒是頗為耐看。
其芊芊細腰盈盈一握,蔥白玉手吹彈可破,玲瓏瓊鼻大方優雅,烏云長直緊扎發髻。
身襲一人白色薄絲琵琶袖長襖,上有墨梅綻放,下身一襲玄色褶子馬面,繡有祥云瑞獸,肩披疊層云肩,一顰一笑皆端莊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