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已經聽完妻子告知的周包荒,換了整理了身上襕衫,拿著一張名帖,便奔向州衙而去。
名帖即為古代出門拜訪必須之物,比照天朝名片,則更為必需品。其最低可追溯至宗周,因初為木櫝、竹片所制,故有名“名刺”、“名謁”、“名柬”等等。
曾有成語“遍談百刺”便是形容此物盛壯,哪怕到了明清時代,此物依舊盛行。
一般上面皆會寫著,個人名諱,以及籍貫,落尾則寫“拜上”、“再拜”等諸如此類之言。
州衙位于城廓正中,坐北朝南,前署正對橫街,橫街一路直通大南門,面前有十字通衢大道。
縣衙一如古制,以州城中軸線而建,前署大門面對橫街,坐南朝北,橫街直通州衙大門與大南門。
州衙前署則砌以,青磚石板雕刻祥云瑞獸的“壁照”。
壁照為古之建筑特有,傳聞壁照乃古人為沖煞而設,古時稱“罘罳”。
照壁東西建有兩座亭式建筑,這便是太祖高皇帝,所倡立的兩個小亭,謂“旌善亭”與“申明亭”。
“申明亭”乃明教化,懲莠顯惡之用。
故申明亭懸掛木制牌匾,稱“板榜”,由衙門定期公布本地壞人、壞事以及如何懲處的決定。
周有柵欄阻隔,使觀者可望而不可入,以防歹人擦去自己榜上丑名。
上黑榜之人,須接受相鄰百姓,以及里、甲等管制、教育與監督。
若改惡從善,三年無再犯,方可由鄉里申報、衙門驗實,在其名下注“改行”;六年無犯,始除其名。
如三年內無再犯,且有善事可稱者,則可將功贖罪,除去惡名。
至于旌善亭,則與申明亭之作用,卻恰恰相反,旌善亭內懸掛紅榜,專門用來表頌本地如孝悌、救急難、助婚喪、解紛息訟、化盜為良、賑饑施藥、修橋鋪路、施棺木葬無主之骸、拾遺金而不取等好人好事。
以期教育百姓趨善避惡之用。
周包荒緩步步入州衙,府衙差役當即上前攔下:“周茂才來衙門作甚?”
周啟東拱手行禮:“煩勞上下通稟大老爺,學生有事需謁見州牧!”隨后遞上名帖。
衙役接過名帖,也沒有多說話,而是將周包荒前進大門內檐避陽,免得因為毒日中暑。
隨后趨步飛躍告別周啟東,飛步從州衙大門而入。
州衙大門,其左右沿門側呈斜線分列兩道30度角的墻體,形成一個“八”字,故而百姓俗稱八字墻。
俗語云:“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進入八字衙門,門內建有一座高聳鼓樓,又稱譙樓、更樓,樓上設有更鼓,專以報時之用。
步行越過鼓樓,迎面聳立著衙署第二重門——儀門。
儀門青墻灰瓦,烏梁朱門,上有獅首門環和黃銅大釘,顯得非常威嚴莊重。
儀門有三門左中右,中門平時都是緊閉,只有在宣讀詔旨、掌印官上任、恭迎上賓、或者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可以大開儀門,以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