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何夏言等人,面對楊廷和之言,不屑一顧的原因之一。
會議雖然不歡而散,但風浪卻無法停歇。
等到今日消息傳達各個衙門之后,整個北京衙門全部炸開鍋,上至一品大員,下至未入品小吏,都在為此事爭吵不斷。
其中猶屬禮部、太仆寺、光祿寺、宗人府、翰林院、都察院、六科,更是一邊翻閱典籍,一邊爭相辯論。
但結果明顯,傾向于朱厚熜意見官員,占據上風。
畢竟這件事首先在于明朝無明文規定,明代歷代皇帝功績,也比不了劉啟,先天性缺點之下,無法在辯論中取得勝利。
但因為正德關系,同樣也因為朱厚熜出身關系,故而守舊派數量要比保皇黨多。
于是乎這場爭議,便一直持續下去,甚至已經彌漫至民間,士林之人、學宮弟子、科舉士子都參與此次爭論當中。
禮部作為掌管國家祭祀、禮儀衙門,同樣也是此次爭議最熱烈的部門之一,禮部左侍郎王瓚迫于衙門爭吵不斷,故而向毛澄報備病假,今日并沒有上班。
毛澄本就因為朱厚熜要重新制定宗廟制度,感到萬分頭痛,而王瓚卻又畏畏縮縮不發一言,是故當其請假之時,想都沒想就同意。
沒有王瓚這個佐貳官掣肘,他就能更好把控部務,甚至可以說,毛澄巴不得王瓚請假。
心煩意亂的王瓚,回家換上燕服之后,便乘坐馬車,慢悠悠往東華門東二里燈市。
《帝京景物略·卷二·燈市》曰:「……太祖初建南都,盛為彩樓,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日。今北都燈市,起初八,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罷也……
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蠻閩貊之珍異,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
燈市有通衢大道三行,市分四列,故稱之“九市開場”
雖然眼下并非上元節之日,切也是在白天,但來往行商者甚多,各自操著蹩腳的官話,互相交流。
時至白日天南地北的商賈貨隨隊分,哪怕燈市有著三條通衢,此刻也是人不得顧,車不能旋,闐城溢郭。
坊市制度自衍生到現在,規矩早已深入人心,一座座市廛鱗次櫛比,一個個商鋪星羅棋布,一聲聲吆喝之聲,充斥著整個坊市。
尋眼過去,細葛、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玳瑁、犀、象之珍,亦有蕉、龍眼、荔枝、稻米、香燭、獸皮、文寶、衣物、熏香、布匹、染料、牲口等應有盡有。
市中商鋪參差聳立,有趙家的餅、王家的米店、胡家的衣店、韓家的花店、魏家的粉店、齊家的鞋店……
畢竟此京都首善之地,天下鄭治中心,是故只要當世所有之物,燈市必有售賣之人。
只不過這些商鋪,多是勛戚以及士大夫家人或者仆人所經營,真正商戶并不多。
來往人群摩肩擦踵,天南地北人群皆匯聚其中,如牽著牛、馬、羊等牲口販賣的蒙古人、女真人,全身裹得嚴嚴實實,膚色黑黃的西域人,還有碧眼金發的羊人,至于身材矮小邁著八字步的東瀛人,和與明人衣著五官極為相似的朝鮮人同樣也不會缺少。
大明乃天朝上國,雖然眼下對于火器研發,已然開始落伍與洋人,但在亞洲這篇廣袤的土地之上,依然是當世大國。
哪怕是百死不僵的殘元,也要承認大明宗主地位,雖談不上萬國來朝,但區區一些外夷百姓,進入中國實乃常事。
自從正德八年葡萄牙人,與大明相交,后來更是借走臺灣之后,華洋來往就變得更加密切。
每年都少不了,一些頸帶十字架,手里拿著一本書神神叨叨的傳教士,進入中原大地,傳達西方教義。
時至今日,中華百姓見到這些人,早已如同見到暹羅、魯迷、天方、撒馬兒罕、土魯番、烏斯藏、占城、安南這些地方之人一般,沒有任何驚訝感。
甚至有人已經被其教義所化,成為一個虔誠教徒,幫著這些異族傳播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