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討論會就此不歡而散,楊廷和等人在朱厚熜走后,立馬起身怒斥夏言、賈詠、史道、嚴嵩等人:“亂國家者,諸君耳!”隨后拂袖而去,其余黨羽也尾隨其后。
賈詠、夏言、史道、嚴嵩等人面面相覷,對著楊廷和等人背影,冷哼一句:“哼!”
重新議定廟號、謚號決議之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因廟號所聯系的乃是宗廟、祭祀等一系列制度,一旦沒有廟號,則祭祀制度也會因此做出調整,并不只是簡簡單單,廢除一個廟號就足以完事。
帝辛因為祭祀問題,而被天下諸侯反叛,歷史早已見證。
難道是帝辛做錯了?
從后世角度,帝辛選擇無疑是正確選擇,雖然出發點不是體恤人命,但論跡不論心,其所作所為,的確是正確。
但當時不一樣。
當時傳統便是如此,而且數量也在逐年遞減,帝辛突然不許,這天下諸侯誰能受得了?
最主要還是,帝辛依然祭祀,其人祭人數與其父數量相差不大。
這不是典型和尚的頭,你摸得我就摸不得?
于是諸侯反商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現在情況同樣相差不遠,自唐朝伊始,歷朝歷代都是凡帝王必有廟號,已經成了近千年的習慣。
這個時候突然來個復古改制。
會不會有人借此機會造反?
猶未可知……
眼下的問題在于,朝堂上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正德、弘治遺臣,民間還有成化遺臣。
把成化、弘治等人廟號除了,這些人該怎么說?
而且成化還是皇帝祖父,還未親絕,卻急于去掉廟號,是不是顯得朝廷有些刻薄,有些寡恩?
藩王在此刻鼓搗靖難,朝廷又拿什么抵御?
誠然藩王如今是爛泥一攤,多數不得民心,想要裹挾百姓造反并不容易。
如同朱宸濠,僅僅一個月就被王守仁所剿滅,比剿滅山賊、流寇都速度。
只要野心之輩商量好,一同討伐朝廷呢?
以現在能餓死耗子的國庫,有錢請邊軍再次入京勤王?
有些事真不是腦袋一拍能夠決定得了。
可往小里說,漢朝因為宗廟制度,撕扯數十年,也沒有掀起什么風浪。
而且這是有例可循,非無理取鬧,又怎么不可以?
即使有藩王想要造反,也絕對沒有這么容易。
固然眼下國勢有些頹危,但皇帝自登極以后,屢施仁政,各地衛所也能看到一點點亮光,未必愿意附和藩王造反。
且大明藩王名聲太臭,即使愿意追隨的,也不會有太多人,實在沒有必要太過于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