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自古以來,萬民供養士、大夫、天子階級,已成理所當然之事,眾人也只覺此事乃理所應當,哪怕百姓亦是如此。
極少人會想及,百官俸祿來自于百姓,皇帝吃穿食住來自于百姓。
充其量在諫君之時,會說:“天子受萬民供奉,萬不可暴政害民”之類云云。
不過朱厚熜今日之言,大家其實并不太認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這是千古至理,他們只會認為,自己吃的是皇家的恩典,而非百姓的奉養。
然縱使在場之人心中不敢茍同,在此刻也不會說出來,蓋此等冠冕堂皇之詞,若是有人臧否,傳揚出去,豈非是無視萬民奸臣?
且如此口號之言,眾人也不以為意,當即口宣:“圣明無過于君父,視天下黔首為子女,臣等汗顏之至!”
皇帝會說官話,百官諸考生又何嘗不會?
即使是正值青春,戰斗力十足的年輕人,對于這種簡單阿諛之言,也照樣不會太過陌生。
“好了,趁熱吃,吃完早些考完回去歇息!”
朱厚熜對于眾人奉承之言,并無太大感覺,而是揮揮手說道。
說完之后,一邊拿著《禮記》繼續翻閱,一邊有一筷,沒一筷的吃著膳食。
此時掄才大典,奉天殿內數百人雖然都在動筷食用,但卻不敢發出任何聲響,直到所有人吃過之后,內侍將碗筷收起,退出奉天殿期間,也不見有人發出聲響。
時間還在繼續,大多貢士已經進入尾聲,開始仔細審查是否有紕漏之處。
歷代科舉都有著嚴格限制,如洪武十七年令:「文字回避御名、廟諱。」
成化十三年令:「舉人文字,凡遇御名、廟諱下,一字俱要減寫點畫。」
弘治七年令:「御名、廟諱及親王名諱,仍依舊制二字不偏諱,不必缺其點畫,違者黜落。文字試題上不許加奉試字。」等。
但凡違反條例,則必然與此次進士無緣,只能在等三年科考。
可大家百步已經行九十九,如何愿意在此時,因為一時不慎從而無緣此次進士,三年之后再考?
故而所有貢士審查的慎之又慎,比之前草寫策論之時,更加慎重,逐字逐句,一一審查。
直到確認無誤之后,再行謄抄,再審查,確定再也沒有問題之后,便悄然無息,向朱厚熜行禮之后,離開奉天殿。
校尉也在貢士走后,迅速將試卷一一收起,然后交付受卷官,然后再將試卷送彌封官,將貢士重要信息彌封,保證科考公平性。
彌封好重要信息之后,再轉送東閣讀卷官處,由吏部尚書石珤、禮部尚書劉春、刑部尚書張子麟、都察院右都御史張綸……
戶部左侍郎鄭宗仁、掌通政司事禮部左侍郎俞琳、兵部右侍郎楊廷儀、工部右侍郎趙璜、翰林院侍讀學士汪俊、侍講學士劉龍等明日與文華殿,交叉批改。
廷試批卷八位讀卷官審核,每人一桌,輪流傳閱,交叉審核,凡審核過之后,便在試卷各加“○”、“△”、“\”、“1”、“×”五種記號。
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選○最多十張試卷,進呈皇帝,由皇帝欽點本科三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