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便有足夠的骨干,只待王陽明入京,然后聯絡四方,也未必就一定輸給楊廷和,更何況還是一個被皇帝打壓的楊廷和。
楊廷和是強,但并非王陽明就沒有一搏之力。
這也是方獻夫不懂之處,為何王陽明就那么畏懼楊廷和,或者說王陽明到底在想些什么。
讀書一輩子,不就是求個修齊治平?
如今國朝尚理學,若不能秉政,以經術定國策,讓科舉引王陽明所解,早晚必備打成偽學,朱熹、陳亮等人可是殷鑒在前。
方獻夫相信自己老師,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哼哼,我輩所行,乃尊古禮,尚先賢,霍兀崖、張羅峰等輩,阿諛奉上,先生清潔之輩,安能托付于彼?”
剛從江西老家趕來的舒芬,聽到方獻夫這番話,當即哼哧一聲,然后反駁方獻夫之言。
舒芬字國裳,號梓溪,進賢人,自小神童,正德十二年狀元,正德十二年朱厚照南征,反對南征的人群當中就有他,而且還是首當其沖。
不過因為他所領百余人,面對朱厚照堅持要南征,從而激言上諫,最后被廷杖貶謫。
此次朱厚熜起復官員,他也在起復之例,不過因為一直拖沓,所以現在還沒有入京,前陣子回家一次,這次入京順道拜放王陽明。
王陽明門生好友,雖然多如霍韜、方獻夫這般支持議禮之人,但對于不支持議禮也不少。
哪怕王陽明自己也傾向,更別說別人了。
但人心各異,誰能阻止?
恰巧舒芬便是不支持之人。
正德十二年那場大變,被打死的人,讓他清晰感覺,如果皇帝不尊規矩亂來,將會帶來何種效果。
誠然朱厚熜非皇太子、皇太弟之禮,更非弘治養育,但繼承皇位,總需要法統。
按照張璁等人說法,法統來自祖宗,那中間皇帝呢,豈非都沒有?
如同太宗靖難以后,將建文年號抹除,用洪武年號不成?
這天下哪有這種道理?
而且平白無故,撿便宜當了皇帝,現在想要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這后世該怎么笑話?
禮法之所以長存,祖宗為何立家法,這一切并非,只是閑著無聊,所以設定。
既然定了規矩,那就需要遵守。
皇帝帶頭不受規矩,那如何牧守四方,讓天下百姓聽令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