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崇仁學、白沙學、河東學、三原學、氣學、實學等數個學派。
雖然有的已經消失在歷史中,有的已經被理學兼并,但由此可見,二人并非一定要學心學。
陳獻章的白沙學;吳與弼、胡居仁的崇仁學;吳瑄的河東學,王恕的三原學,丘濬的實學,都是當時名門學派,這幾人在儒學的造詣,連王陽明都不敢自詡勝過他們多少,甚至只能自稱晚輩后進。
這些人之所以投奔王陽明門下,不過是因為心學符合自己治學理念而已。
所以王陽明只能各打五十大板,這也是為何王陽明對于大禮議事件,從來不開口的原因之一。(個人猜測,當不得準)
面對老師的責罵,二人自是不敢多言,一副惟師命而從的樣子。
“至于剛才叔賢所言,此刻進京,我也思索了一番,是時候該面見天子了!若是再推遲下去,只怕有失人臣之禮。”
王陽明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決定入京一趟。
因為屢屢辭命,皇帝不但不允許,反而三天兩頭派錦衣衛前來催促,即刻入京謁見。
王陽明說實話,不太想去九邊,因為他并不覺得自己能夠將九邊變成鐵桶。
如今武備松弛,而蒙古騎兵來去如風,每次只是犯邊,然后不跟明軍過多消耗,見好就收,見不好同樣立即收。
這也是為何自成化犁廷以來,九邊打不出戰績的原因之一。
同樣也是為何,正德皇帝五萬余大軍親征,然后打了五天,乘與幾陷。
打的連天都變色,當日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達延汗連夜翻墻逃跑,卻只是斬首十六級,其中還有正德手刃一人,而明軍卻死傷五百余人原因。(個人猜測)
因為人家根本沒有打算糾纏不清。
見到拿了好處,又遇天變,立馬跑路,也不管是不是丟了黃金血統面子。
上一個打仗引起天變的人,可是直接建立的東漢,誰知道這次天變,會引發什么事情?
當然正德愛面子,在臣僚不同意稱大捷之時,卻偏偏要稱,而且一次封賞就是五萬余人,一時間三品滿地走,五品多如狗,侯、伯盈滿堂。
如此爛封、爛賞耗盡了從正德八年以后,好不容易喘口氣的大明國庫。
王陽明自入仕以來,一直在清剿一些連鎧甲都不全的山匪,以及平定造反異族和寧王之亂,根本沒有遇到什么悍匪。
如果前去九邊,搞不好立下的文武雙全人設,就要從此消失。
皇帝年輕氣盛,如果韃虜扣邊他不可能不出戰,可是出戰按照現在實力,最多也就打個平手。
可是這種戰績,不解詳情的皇帝能夠接受?
答案顯然不可能。
既然不能,必然就會咎罪。
屆時一世英名,毀于一旦。
可眼下已經催促再三,他已無力抗拒,父親年邁的借口,此時已然用爛,無法拒絕。
如今看來也只好入京,看看是否能夠換個職位。
舒芬、方獻夫二人聽到此話自然高興,是故當即點頭:“弟子與先生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