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酒足飯飽之后,朱厚熜便對韓雍道:“命內閣諸位先生,請九卿、翰林院、給事中,三月初一赴午門,朕請召對!”
說罷朱厚熜便與周皙顏、陳懿蘊三人,各自登上御駕,返回紫禁城。
至于朱厚熜所墾田地,自然有內官照料,若是朱厚熜有空,依舊會抽空觀察。
朱厚熜走后,韓雍走到群臣面前:“圣人有諭,命內閣諸位先生,九卿、翰林院、給事中諸衙署堂官,三月初一前往午門,圣上請群臣奏對!”
“寫陛下隆恩!”
皇帝三月初一召對,百官一臉茫然,也不知道皇帝在想些什么,可照這般情況,向使詢問,也問不出個由頭,只好等到事情來臨之后再說。
……
明良元年三月初一,時日天色陰暗,連下半月的綿綿霏雨依舊未止,皇城內外金水河水流涌動,殿閣之間反宇瓦楞掛著一串串水珠。
內閣大學士楊廷和、梁儲、毛紀、蔣冕、費宏、謝遷,吏部尚書喬宇、戶部尚書孫交、禮部尚書毛澄、兵部尚書彭澤、刑部尚書張子麟、工部尚書李鐩、左都御史金獻民。
通政使俞琳、大理寺卿鄭岳、太常寺卿楊一瑛、光祿寺卿高友璣、太仆寺卿劉麟、鴻臚寺卿魏滰。
給事中張九敘、邵錫、夏言、邢寶、許復禮、熊浹、余瓚……
翰林院石珤、李廷相、楊維聰、楊慎、廖道南、謝丕、費懋中、嚴嵩……全部聚集午門走廊。
不久之后,韓雍再次跑到午門走廊傳旨:“陛下有命,今日有雨,列臣工不必朝拜,于午門廊道奏對即可!”
群臣自是伏拜謝恩,緊接著韓雍從懷中抽出一份詔書,開始朗讀:“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躬德薄,仰賴宗法,克承大統,奉嗣宗廟……
今登極半年有余,惟公卿用命,輔佐朕躬,清除蠹政,中興皇明……
朕嘗聞圣天子垂拱而治,政府一體,方能國祚大治……
半年以來,國朝事物繁瑣雜亂……至今日伊始,廢除朝會,惟留塑望朝會,余者百官隨時,可請天子面呈奏對,或是以備天子咨詢……
國朝自太祖以神圣之資,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尊我華夏正統,復我唐宋衣冠……
又聞朝臣通時善變,勤勞王事,輔王震隳,濟民用心……
朕躬才淺,今特賜卿等午門詢政,意在強國富民,望爾等勿要掩藏……欽哉!’”
“圣明無過于君父,今日午門奏對、當為盛典,臣等豈敢有藏?”
無論群臣此時有如何想法,也只得先承下這道中旨。
雖然群臣對于廢除朝會一事,心中極為不滿,但皇帝說的對,早朝根本處理不了太多事物,反而每天還需要早早起床,然后到宮門等候,以免遲到。
皇帝廢除朝會,雖然有悖朝廷禮法,但后面也有言,隨時可面呈奏對,除非皇帝生病,否則任何人不得阻攔,如此一來,朝會存否,已經無關緊要。
按照明朝事物,光憑朝會顯然是不可能處理朝政,于是乎朝會到了如今,已成為一種儀式,也是皇帝面見群臣,唯一的途徑。
這也是為何面對正德屢屢不朝,群臣苦于上諫原因之一。
如果皇帝不上朝,則百官根本無法面見天子,那么外廷就會與皇帝越走越遠,宦官、奸佞則會趁機而入。
可皇帝已然下詔,雖然廢除朝會,但確加了奏對規定。
換言之,哪怕是京城百姓,如果有事面呈皇帝,按照這封詔書而言,是不可以阻擋,除非遇到皇帝生病。
既然無法阻擋,也就意味著無論何人,幾人,何時都可以面奏,拉進皇帝與自己的感情。
如此天大好事,何樂而不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