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哪里會允許這種事發生,真要如此,以后豈不是仰皇帝鼻息過日子?
雖然本來官員就是仰皇家鼻息過日子,但以往還有一層遮羞布,可如今皇帝居然堂而皇之扯下,這讓群臣再也無法接受。
由是給事中劉濟旋即上奏:“臣劉濟以為,此事不可。我朝自太祖開國立科考以來,便恩重文士,凡得生員功名者,食朝廷廩米,故而我朝文風甚盛,遠蓋勝國。
今陛下欲革生員,臣以為不可。
生員者,官之基石也。且士子數十年寒窗苦讀,用盡家財,惟靠朝廷供給方能繼續讀書。
倘若朝廷此刻清查,則天下無數學子,豈非坐死乎?
且夫張璁之輩,以邪說而惑君王,自科中以來,功績不顯,如何能夠委以重任?超擢于朝?伏望我主圣明,三思而行。”
但凡改變原有的東西,那么絕對少不了會有反對者,有的是真的憂心國事,有的則是因為利益被侵占,反正人心百變,誰也無法悉知對方心意。
如劉濟所擔憂,國家因為想要清除無用生員,那么倚靠每月朝廷發放廩米才能讀書之人,必然會因此餓死,即使不餓死也很難繼續存活。
倒不是說生員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而是因為明朝讀書人,并不一定家庭殷實。
有的人靠著在鄉學、縣學才能勉強讀書,考中秀才之后,靠著朝廷發放的廩米維持度日,這一類人停了廩米,極有可能會了生計來源。
或是有的人為了科中,必然會把心思全部用在讀書上面,至于其他技能,惟有寫寫畫畫,或是躬耕田畝,停被剝奪生員名額,雖然不至于餓死,但日子也未必好過。
還有便是,這些人如果被剝奪生員名額,會不會聚眾鬧事,這是最需要警惕。
如果鬧事是鎮,還是撫?同樣也是難題。
再或者地方官員,借著清除學習不好學生名頭,把家庭貧困學生清理,留下豪右子弟,那么朝廷一片苦心,則變成亂命。
這種事不一而足,不可不防。
莫說古代,便是遙遠的后來,有從酒席帶回空酒瓶留念、子女送按摩椅的“貧困家庭”,有家里是個體戶,自己不愿意歸家,因此餓死的“不良少年”之事發生,又何況明朝?
當然,劉濟肯定不是屬于憂心國事這類人。
不因其他,只因口中那句“邪說惑君”,便可知道此人乃是針對而已。
至于是因為黨爭針對,或是利益被侵害針對,則猶未可知。
劉濟說完之后,緊接著其余官員,也開口附和,有的是針對張璁升遷,有的是針對新政,有的是贊同新政,有的是覺得不拘一格降人才,反正一時間整個午門閣廊吵成一片。
朱厚熜看了一眼黃錦,黃錦受意之后,高喊一聲:“肅靜!”
百官聲音這才慢慢變小,直到最后大家平靜下來,朱厚熜再對內閣詢問:“先生每有何看法?”
蔣冕清清嗓子之后,拱手而答:“臣以為陛下所言取一地先試可,但張璁之流,臣以為不可。今朝堂紛爭不斷,多因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