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舉之事,乃吳王元年始議,朱元璋開國定鼎,洪武二十年準禮部所請,設立武學,開設武舉,武將、勛戚子弟皆可參加。
天順八年,朝廷令天下文武官員,各自舉薦通曉兵法,智勇出眾之士,參加各布政使司撫、按、三司,直隸巡按御史考試。
中式者,則入兵部會同總兵府在帥府,參加下一輪考核,其中有策略,與校場比較弓馬,這也是一個合格武將,必備技能。
其中需答策論兩道,騎射需中四矢,步射只需兩矢,即為通過,若是騎射、步射只中標準一半則,次一等,能否晉級全看通過者有多少。
成化十四年,朱見濡聽從汪直決定,方才設立武舉鄉試、會試,規程制度同文科一般。
但這些武舉,皆未有定準時間,由是朝廷武舉時有時無,全憑朝廷何時想起,何時再行開科取士。
直到弘治六年,朝廷定制,武科六年大比,惟重策論,策論不過者,無須再試弓馬,后弘治十七年改,同文科一般,三年一次大比,試后也如瓊林宴一般,會賜宴武舉進士。
由于正德年間武備松弛,朱厚照有好武為樂,故而正德十四年再改,武舉初場即比騎射,以三十五步為標準,第二場步射,以八十步為標準,第三場才論策略,與文試鄉試一般,凡遇子、午、卯、酉之年,即舉行鄉試。
明良元年,即壬午年,乃規定武舉鄉試時間,唯恐朱厚熜忘卻,故而彭澤再次提及。
武舉之事非同小可,亦如文試一般,屬于掄才大典,只不過規模以及熱鬧程度,和選出人才無法與文試相比罷了。
這也是正常情況。
畢竟明朝是以政治治國,而非靠武力治國。
明朝外患雖然不斷,但雙方不過半斤八兩,誰也無法一口氣吃掉對方。
長持以往,武德方面,自然而然逐漸松弛,能夠出名的武將,自然是少之又少。
再加上,明朝自從洪武大案之后,向來武將不干涉政治,即使有也是極個別,這也導致名聲極少為人知曉。
但廢歸廢,朝廷應有的取材,還是不能缺少。
這是給天下武士,昭示皇恩浩蕩,誰也不能無視。
雖然彭澤與楊廷和相交莫逆,楊廷和更是彭澤當年舉薦恩主,但在如此大是大非情況之下,朱厚熜也沒有拒絕,欣然點頭:“大司馬之意甚好,即命天下武子,參加今科武舉鄉試,來年同文科一期大比!”
武舉之事,倒是沒有引起眾人反抗之意,群臣無所不應,拱手低眉答復朱厚熜:“我主圣明!”
朱厚熜把手壓了壓,然后說道:“今朕登基半年有余,欲閱京營,你每以為如何?”
楊廷和與群臣面色盡顯為難之色,只得支支吾吾道:“陛下剛剛踐祚,朝廷一應大小事務,尚未理清,又加上新議新政,不若明年閱武如何?”
朱厚熜聽后臉色大變,環顧午門之內群臣,厲聲質問:“怎么了?難道是有人不想讓朕執掌兵權?”
“陛下何出此言?《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又曰:「惟器與名,不可假人。」
圣祖皇帝定制,兵部掌天下官軍升遷、訓練、任命等諸政令,且政令通行需圣旨允許,方可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