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霍韜因非詞臣,卻妄圖阿附上意入閣內,故而有此謬論,請陛下黜之!”
“霍韜者,張璁沆瀣一氣,實乃國之奸臣,望陛下圣明遠鑒……”
“……”
一時間喊打喊殺之聲,又一次充斥午門,其中不止翰林院,甚至部曹、科道亦不在少數。
或許霍韜之策,能夠讓這些非翰林者入閣,但霍韜此舉,無疑是在挑釁朝廷原有制度。
亦如此前所言,內閣并無掌國家大政之權,根本無須如同前朝一般,宰相必起于州部。
本朝內閣只需要承上啟下,燮理陰陽即可,國家政務早有部曹處置,然后上傳內閣,由內閣選擇一個合適辦法批復交給皇帝。
換言之,只要你個大學士不蠢,想一出是一出做事,基本上再毫無才能之人,也能安安穩穩治理。
這也是為何李東陽雖無才能,但卻能夠穩穩當當,做華蓋殿大學士原因之一。
明朝內閣不是前朝宰相,所以是否需要經歷外官,已經無足輕重。
因為內閣根本無法決定國策,所以哪怕內閣才能再強,只要六部非其一黨,或者皇帝不聽,他就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尸位素餐。
當然霍韜也不是無緣無故提及,而是隨著明代皇帝卻來越懶,所下放權利越來越多,幫著侵占部曹權利越來越多,所以需要承擔之事,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故而為了謹慎起見,選擇有施政經驗的外官充入內閣,期頤更好輔佐皇帝。
至于眼下內閣權利是被剝奪,但楊廷和等人能夠猜到,皇帝早晚會犯懶,難道霍韜就無法猜測?
霍韜同樣能夠猜到。
既然猜到皇帝會變懶,那么內閣早晚必有掌權一天,或許當今皇帝不會,但下一朝,下下一任,總歸是有可能。
防患于未然,這也是一個有志之士必備技能。
所謂不謀一世,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居,不足以謀一隅,即是如此。
《呂氏春秋·盡數》有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只有加大內閣活動性,內閣、翰林院才會充滿生機。
至于皇帝勤政多久,以后皇帝會不會勤政,這一點霍韜不知,但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肅靜!”
面對著彈劾之聲不斷,朱厚熜無可奈何之下,只有讓黃錦再次發話,不過同時他也決定,下次必須要給這種臨時會議,設立禮儀,不然這三言兩句之下,就只剩下彈劾之聲,那還議論什么事?
眾人停下之后,朱厚熜臉色陰沉呵斥:“今日乃奏對,有事可依次建言,而非如同市井潑婦一般,成何體統?”
呵斥完群臣,又轉頭對霍韜再問:“渭先可還有話說?”
他雖然對霍韜建議并不感興趣,但確有借鑒之地,于是也就想再聽聽高論。
“伏望太祖皇帝陛下,以神圣之資,一統山川六合,設立百官諸司,所定官制,翰林學士及各殿大學士官止五品,其防微杜漸之意為慮至遠,然后密察內閣諸臣,有忠實可任者,留兼師、傅。
或不稱職,即調外任,其部院卿佐,有宏材偉器,可大用者,即補內閣……
仍于部屬州邑,有司官員文學優長、器度宏遠者,亦許推調翰林,則人皆振奮,仕優而學,真材不患其不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