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漸散,夏雨綿來。
整個京城為傾盆大雨覆蓋,城中諸坊已然水漫成災,縱使皇城之內亦然,五城兵馬司,順天府衙門以及諸衛,領兵馬衙役駿竣通諸道,這才使滿天大水,匯向護城河,減輕無數百姓受災。
明良元年五月,朝廷接到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大同、宣府、寧夏總督王瓊奏報:“臣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督三邊王瓊奏:伏惟我主仁慈天聰,不棄卑鄙,簡拔臣以三邊總督之任,王瓊戰戰兢兢,于邊疆伏叩萬歲無期……
九邊之任,重荷泰山,臣誠惶誠恐,再三頓首,請奏圣明君父。
惟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之資,折沖宇宙;總統英豪,攘除韃虜。收復幽燕,開國定鼎;長驅塞外,鞭笞天下。復我華夏,尊我孔孟;順之德化,教之圣統……臣不勝榮焉。
……
蓋文皇帝伊始,武德頹弛,由是五征大漠,入不敷出……后歷孝悼皇帝退邊自守……孝荒皇帝亂起倒戈,喪師辱國……此殘元百死不僵耳!
弘治年間,民風漸變;國家尚武,日漸消馳。九邊將士,畏敵怯戰;冒攬軍功,殘殺邊民,此臣所痛心也!
惟天生神圣,萬歲陛下,聰明神睿,承祖宗之遺德,揀才拔能,不棄臣微末渺渺之資,委付重任,王瓊自任職以來,無不如履薄冰,唯恐有有錯,而傷朝廷神明之智……
陛下改元建號,天下熙攘,中興之期,只在眼前,臣念及京都圣主,不敢懈怠,履任伊始,謹遵皇上選材不拘圣言,簡拔虎賁之士,為皇明建中興之功,今有微末斬獲,呈于龍庭預覽!
明良元年,韃靼率領三千虜賊進犯莊浪,臣率邊軍御敵……斬首三十余,獲牛馬三百……后犯靈州,臣與游擊將軍梁震擊之,斬首二百大逃,我軍死傷兩百……
此弘治以降,未有之捷,臣于邊塞遙賀皇明萬年,陛下圣明之德,舉賢任能,居中發縱,故而將士用命,臣民歸心,臣不敢居尺寸之功,然將士用苦,臣請皇上重賞酬勞,以安軍民,臣王瓊謹奏!”
隨后又上一封奏疏,稱:“虜賊久駐偏頭關外,又有套虜萬余騎,從賀蘭山后,踏冰過河駐莊浪,我軍探子難以靠近,故而只能退回。
我軍將士王毛娃子,稱小王子欲驅套虜,東渡擊黃毛韃子,而套虜并未立即前去,反調取海西韃子,因知前賊駐偏頭、莊浪,故而海西不肯前進。
套虜渡河東擊,其勢必犯宣大,或又轉回賀蘭山后,與駐莊浪山后韃子會合,擊西海西海虜,奔入哈密,如此甘肅三面受敵,請令總兵郤永、彭楧聚兵,備宣大。
而親督總兵姜奭等,相視要害如白羊口、陽和等處,聚集精兵,以待截殺。
不必如往昔分布按伏,以致兵分勢弱。且甘肅士馬俱困,加添糧銀,養其銳氣買補,馬匹給付騎征,俱請以便宜行事。”
奏疏送上,朱厚熜即詔政務院官員,于文華殿議事,如今政務院官員有九卿首領官,六科給事中,已及國事臺總裁王鏊、副總裁楊一清等人,另外加起居官廖道南,總共十數余人齊聚一堂,湊成新朝氣象。
“王瓊的奏疏你每都看過了?”朱厚熜坐在龍椅,呷哺一口茶水之后,環顧眾人。
兵部尚書彭澤咳嗽一聲,然后奏對:“王總督之功,實乃成化以來,未有之功,臣彭澤恭賀萬歲。”坐在錦墩的彭澤,拱手相賀,然后話鋒一轉:“然臣聞韃靼縱馬馳騁,來去如風,往年多為折多斬少,孝莊皇帝正德十二年,領五萬大軍,于應州一戰,斬獲十六,我軍損傷五百余。
今王瓊麾下兵馬,不過五千,能斬首二百余,俘獲無計,死傷止兩百,臣以為是否如實,還需科道查核之后,在做定奪,免得麾下將士謊報,王總督也因此被欺。”
如果說官場之上,誰與王瓊有仇,那么必然有彭澤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