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年間之時,朝廷缺兵部尚書,廷議推舉彭澤,王瓊卻捷足先登,而且還陰謀阻止彭澤上位,二人因此便有了仇怨。
可隨著時間越長,二人矛盾不但沒有消逝,反而愈演愈烈,這也是為何彭澤,今日說出這番話的原因之一。
當然彭澤不可能真的那么無智,直接說王瓊冒攬軍功,而是說將士謊報戰功,這一切王瓊不知。
如果真是謊報戰功,這一切王瓊會不知道?
只要查實,王瓊避無可避,絕對要擔受重責,乃至于就此下野。
不過彭澤此次也不只是因為和王瓊不和,所以才有這句話,而是確確實實懷疑,這次戰功是否真實,畢竟九邊歷來戰功不顯,能夠斬首過五十,都是滔天大功,更何況是斬首二百余?
按照敵我雙方實力推測,這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御史楊秉忠此時也接話:“臣以為彭本兵之言甚是,王瓊者,有才無德,昔年夤緣陰附佞幸江彬、錢寧,構陷忠良,阿諛奉上。
圣君不曾因人廢事,簡拔重用,此深淵心腹,臣等不敢妄測。然此次戰功,臣等俱以為,還需仔細監察,若此時從奏,翌日有差,朝廷必定顏面盡失,伏望我主明鑒。”
“臣等附言,王瓊此人,不修德行,古人云:‘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況乎國家大事邪?伏請圣人明查……”
滿朝文武,對于王瓊的感觀,可謂是差到極點,基本上沒有幾個人相信此人,更無人愿意見到此人立功。
所以今日議會,除了少數中立之人,基本就是風向一邊倒,沒有一個人愿意相信王瓊。
只是不相信還則罷了,更有甚者直言王瓊有謊報戰功之嫌,請朱厚熜派遣科道嚴查此次大戰斬獲,一旦查實確系謊報,即刻誅殺于九邊,人頭懸于都門之外,以警其他將軍。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王瓊此人人員太差,而且行為也是有違朝廷法度。
朝廷諸卿,無不是按照制度行事,唯有王瓊等人,依靠幸進之徒,陪正德在豹房玩耍,更事事不經有司頒發,以中旨行事,敗壞國家制度,縱容中旨濫行,如果真的按照罪狀,便是殺他十回,估計都不能一泄群臣心頭之恨。
構陷云南巡撫范鏞、甘肅巡撫李昆、副使陳九疇將這些人下獄。
所謂一黑遮百善,不外如是。
正因為有了這些惡事,導致他的靠山死后,就是眾人推墻倒結局。
沒有一人在想看見這樣的人,與自己在一個官場。
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
明朝黨爭向來如此,贏者通吃,輸者下野,從無例外,也沒有什么冤不冤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