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數百乃至于數千官軍,就敢沖擊數萬黃巾,并且還能戰而勝之。
這充分說明,兵不在多,而在精。
數目是很重要,但組織渙散、紀律不明,只能說是亂兵,不能言成軍,更沒有戰斗力可言。
此世亦有流民起義,但起義之初,聲勢固然浩大,往往卻不堪一擊。
非得要官軍圍剿多年之后,流民之中有人漸漸摸索兵法,建立組織,才能成得氣候。
如若不然,當真是來多少,死多少。
來到此世,才真正明白,后世信息時代,是何其難得!
兵書、地圖,統統都是家傳,父傳其子,而不傳外,是真正傳家之基。
至于《素書》此類謀略之書,更是不折不扣的帝王之學,徹底壟斷,民間哪有流傳?
因此流民起義,其首領都不懂兵法,非得吃得許多虧后,于戰陣之上摸索而出······這期間數萬、數十萬流民,就此白白犧牲。
這就不得不令人慨嘆了。
如是當年,張角三人,習得諸多兵法,起事之前,練得精兵,開府建衙,那三國演義,或許會換得封題,也未可知。
正這般暢想著,園中喊殺聲漸漸停止,不久,數十人自內退出。
親衛李正,身上染血,帶著幾分肅穆,當先趕到,半跪在地,道:
“大人,有幫派中人,見此地無主,私自占據,我等殺六十余人,降三百七十二人,另有婦女數十人。”
“其他幾人呢?”
“他們還在受降俘虜,清點斬獲,本隊先來稟告。”
林正陽淡淡應著,點頭贊著:
“你做得不錯,我命你領一伙,先做個火長。”
李正大喜,當即應著:
“謝大人!”
跪拜之后,李正自身后五十人中,當場挑出先前英勇敢戰者。
隨后又回身將其中數人立功者一一報上。
林正陽一一看過,確實都有煞氣在身,是新近殺過人。
順勢將其中十余人,編入正卒之列,唯有其中一人,斬首三級,可為伍長。
戰陣之上,能斬首一級而全身而退,已是極難,除非勇武過人;能一戰而力斬三人,自身無恙,確實是人才,理應提拔。
林正陽麾下軍官,都是如此提拔上來。
縱使是親衛,也必須立功,才可授職,不可破例。
只是身為親衛,通常立功機會更多些。
所有人一一跪拜后,就有軍法官,予以身份銘牌以及新衣。
哪怕是正卒和輔兵之間,也有明確區別,除卻身份銘牌和軍服之外,還發精良武器。
輔兵也有,只是多為繳獲而來,質量參差不齊,就顯得混亂。
大軍安營扎寨,陸續有探子,將周圍情報傳入賬中。
攻略一縣,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地方情報。
明白當地情報,才可決定行程。
至于上來就攻打城池的,要不是真有把握,要不就是頭鐵。
再矮再窄,那也是城墻,沒有十倍兵力,做好死傷過半的準備,也想靠蠻力硬沖?
林正陽自懂得此節,不會像胡悅那般,將寶貴的軍力,白白揮霍在城墻之下。
這就是為何看不起流民軍的緣故······哪怕已經轉戰多年,但李家軍上下,除卻少數骨干以外,絕大多數依舊是不懂戰法,只知道以多取勝。
林正陽早早脫離,也是此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