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口中的特色小鎮,則是將數千野人、數百國人聚集在一起,通過國人管轄野人,通過公室,管轄國人。”
“每一個特色小鎮,理想狀態下,都將擁有數千野人、數百國人、數十公室,數位國君你直接任命的小鎮官員。小鎮之中,將擁有數十萬畝土地,全都是大農場。”
“這些野人,將不再擁有土地,而是轉化為農業工人,他們將使用八牛犁、馬耕、牛耕、大規模種植、木制收割機、木制播種機、木制插秧機等一系列機械,進行大農場耕作!”
說到這里,考慮到昭王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吳起休息了片刻,才慢慢的開始解釋:“小農的精耕細作與大機械大農場是兩種模式!”
“精耕細作,往往是小農為主,以戶為單位,產量較高。但是,需要的農夫實在太多,適合人口稠密、土地不多的地方。”
“而大農場,只需少量人口(與精耕細作相比)、大量機械、大量騾馬、耕牛即可。適合人口稀少、土地眾多的地方。”
“像晉國,許行道友所在的地方,有著全天下數目最多,質量最高的農官,所以明明是北地,如今卻靠著水利工程和農官,做到了畝產兩石半,但是,最多也就是畝產四石、五石,不可能更高了。精耕細作,是有上限的。”
“而我大楚,最不缺的就是土地。最缺的,就是人力。開發江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接下來楚國需要做的,不是分田到戶,不是給國人們分田,提高他們的種田積極性,而是大量的聚集人口,將人口聚集到小鎮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
聽到這里,昭王也明白了吳起的想法,他試著說道:“嗯,我是這么理解的,相父你看對不對。精耕細作,農夫需要很用心很認真的伺候田地,每一畝田,每一塊地,都必須投入大量的精力。所以,這就注定了,精耕細作模式之下,每一位百姓,能耕種的土地數目,是極其有限的。”
“平均下來,一個人五畝地、十畝地,就差不多到頭了。如果負責更多的土地,他們也忙不過來,人力有極限。”
“而特色小鎮底下的大農場,平均下來,一個野人,至少要負責一百畝地,所以,這就注定了,他們不可能像精耕細作那樣,去認真的把精力放到每一畝地之中。”
“他們能做的,就是大規模使用農業器械,如收割機、播種機、插秧機等,即使某塊地漏了秧苗,他們也不可能回頭補種,得不償失。”
聽到這里,吳起緩緩點頭:“精耕細作,畝產較高,但對農夫本人要求也較高。大農場模式,畝產較低,但是可耕種數目卻也大大提升,對農夫本人的要求,也非常的低,可謂是有手就行。”
“楚國,沒有晉國那么多的農官,縱然是精耕細作,也比不過晉國。不過,我們通過大農場,卻也能擁有更多糧食。”
“有了糧食之后,就可以不斷吸收多余的野人,建設一座又一座特色小鎮。五年之后,楚國國內的六百萬野人,國君便可以吸收其中的五百萬。到那時,國君你直轄的人口,就從六十萬提升到了五百萬,到那時,大小貴族的不滿,又算的了什么?”
“那時的楚國,勉強可以稱之為大!吳國、越國之類的,就不會再對楚國造成任何困擾。”
你闔閭就是再厲害,能在五年之內,把吳國的人口,從百萬級別提升到五百萬嗎?
南子來了都沒用!
秀家所有的秀女都過來指導生育,都做不到!
這就是國力、底子、體量的差別!
“十年后,楚國將可以把特色小鎮,建立在江南之地的每一個地方,那時就可以充分吸收那些部落野人,那時楚國的人口將達到千萬。”
“千萬人口的楚國,勉強可以稱之為強!”
千萬人口,當今天下,就是中央晉國也沒有這么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