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華夏歷朝歷代都對教學問題非常重視,兩漢設有太學、魏晉有國子學……隋朝時期又有國子寺,都是專門用來培養高級人才的。
唐承隋制,同樣在長安城內設有國子寺,后又改稱為‘國子監’,是為大唐帝國的最高學府,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中宗、睿宗以來,每一屆的新科進士們,十之七八出自國子監。
不客氣的說,只要進入了國子監,就等于一只腳邁入了仕途,頓時身價百倍,對李昭來說也算是重賞了。
順便補充一句:從前隋創立科舉到現在,不過一百多年時間,科舉制度還很不完善,每次錄取的新科進士人數也十分有限,一次不過三四十人罷了。
而大唐朝的各級官員當中,科舉制出身者只有十之一二。
“圣上且慢下旨,臣的這位好友天資極高、又善于任事,并非尋章摘句之書生,朝廷若是要用他,還是直接讓他參加吏部的賢才選拔就是了……國子監,則萬萬去不得!”雖然認識的時間不太長,可崔宗之對李昭知之甚深,表面看著謙遜有禮、人畜無害,骨子里卻有一股子難言的野性。
喜歡不由,不受拘束,如果讓他進國子監讀書,這家伙肯定裝病不肯來的,那怕朝廷下令也沒用。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讓他出來當官,為國家做一些實事。
如今的大唐朝,一個人要想當官,科舉制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舉薦制。
所謂‘舉薦制’,有點類似于兩漢時期的‘孝廉制’,就是由一些社會名人,或者品級較高的官員,向朝廷舉薦才德兼備的俊杰之士。
國家再把這些俊杰集中起來,由吏部進行一番考試,擇其成績優異者授予官職。
有時候,皇帝還會親自考察這些舉薦上來的人才。
比如說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臣子們每人寫一篇關于時政的奏章,其中右武衛將軍—常何是武將出身,不會舞文弄墨,愁的頭發大把大把的往下掉。
門客—馬周看他著急,于是就替他寫了一篇精彩的時政奏章交了上去,太宗皇帝看過大喜。
不過太宗皇帝知道,常何肚子里一點墨水也沒有,于是便問奏章是誰代寫的?
常何便交代了出來,并向皇帝大力舉薦馬周,李世民見了馬周一面,發現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立刻讓他在門下省當了大官,可謂是一步登天!
……
上面說了,如今大唐各級官員里面,科舉制出身者只有十之一二,其余的**成都是舉薦制出身,這才是大唐官場的主流呢!
“參加吏部的賢才考試……這個李昭才十六歲,縱然有些詭異之才,現在出仕未免太早了吧?”
“回稟圣上,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真正的天縱奇才是不能以年齡相論的,甘羅、霍去病就是最好的例子。”
崔宗之列舉了兩個人物,其中甘羅是戰國時期的,十二歲當了秦國的上卿。
霍去病是西漢時人,十七歲任驃姚校尉,帶領八百輕騎奔襲數百里,斬殺匈奴大單于祖父、相國、當戶共計兩千余人,十九歲任驃騎將軍,率軍打通了河西走廊、殲敵四萬余人,二十二歲封大司馬,參與漠北決戰,北進兩千余里,殲敵七萬余人,封狼居胥,名垂青史!
而在崔宗之看來,李昭以后的成就絕不在霍去病之下,甚至更勝一籌!
“好吧,下個月初十,吏部正好要舉行一場選賢考試,讓李昭前來參加吧,朕也想看一看,此子是有真才實學,還是只會夸夸其談。”略加沉思,李隆基點頭同意了。
很快的,一份入學文書從吏部衙門發出,由驛卒們背負著、快馬加鞭直奔武安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