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速速拿來!”
軍情如火、不容懈怠,李隆基立刻振作精神,拿過奏折來仔細觀看,神色立刻凝重了起來。
軍報上寫著:吐蕃大軍駐扎石堡城之后,一面鞏固城墻,大量的囤積糧草、軍械;一面派遣游騎兵潛入大唐境內、刺探防務虛實;又派出使者頻頻聯絡黨項、吐谷渾、突厥各部落……入侵之心,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看過軍報之后,李隆基不禁想起一件事,大半年之前,小齊國公—崔宗之曾經上過一道奏折,認為吐蕃人入侵在際,建議朝廷增加隴右方面的兵力,以防不測……而他的根據則是一種青稞酒。
自己和十幾位重臣專門討論過此事,可重臣們都認為,大唐和吐蕃已經二十余年沒有發生大戰了,隴右一帶又平靜如常,入侵之說、純屬杞人憂天。
如今看來,還是崔宗之有先見之明啊!
“力士,速傳崔駙馬前來覲見,朕要與他商議一下邊防之事!”
“老奴遵旨!”
天子召見,如降神諭,有時間要來,沒時間也要來,那怕你正在洞房花燭、親親我我呢,也得立刻穿上衣服過來見駕。
片刻之后,崔宗之氣喘吁吁的來到了勤政務本樓中,并按照臣子覲見皇帝的規矩,行了三跪九叩大禮:“臣崔宗之參見圣上,并恭祝圣上龍體安康、萬年無期!”
“貓奴,免禮吧、賜座!”
“臣多謝圣上!”
李隆基和崔宗之不僅是君臣,還是翁婿關系,因此前者一直稱呼后者的小名,以示親近之意。
“貓奴,還是你有先見之明啊,隴右送來了軍報,吐蕃人即將大舉入侵了,真是一群狼子野心的家伙……朕不解的是,你是如何在大半年前就預知此事的呢?”
“多謝圣上夸獎,然而臣之智力有限,安敢說什么先見之明,至于吐蕃人即將大舉入侵之事,其實是臣的一位好友預測的。”
“哦,你的好友?”
“不錯,臣的這位好友名叫:李昭,今年一十六歲,乃是一名閑散宗室子弟,按照宗室輩分來說,還是圣上的子侄輩呢,現居住在武安縣—潛龍崗中,此人天資聰慧、博學多才,堪稱是一位少年俊杰!”
……
崔宗之把大半年前,自己前往武安縣游玩,與李昭結識的經過敘述了一遍,其中頗多稱贊之語。
還有那三條針對吐蕃人的妙計,也一字不差的講了出來。
“好、好、好,想不到我大唐宗室子弟當中,竟出了這樣一位少年俊杰!”李隆基連說了三個好字,眉宇間的愁云也消散了大半,三條計策太妙了,若是依法實施的話,足以束縛住吐蕃人的手腳一段時間,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這樣大唐方面就能調兵遣將、從容應對了。
獻計者,有功。
有功者,自當重賞,可是賞賜點什么好呢?
有了。
“這個李昭很聰明,竟然從一碗青稞酒中、就預測出了吐蕃人即將入侵之事,實屬可造之材,朕準備讓他進國子監好好深造一番,以后參加科舉,入仕朝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