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隨著商業活動的繁榮,錢幣短缺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了,嚴重到了不得不解決的程度,可是如何解決呢?
朝廷上也頒布過一些政策,可是收效甚微。
這讓李隆基很郁悶,幾乎到了寢食難安的地步,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因此選拔人才的試卷上,才會出現那道策論題目。
當然了,李隆基并不指望那些毫無經驗的考生們,能想出什么好辦法,要想解決這個難題,還得靠這一殿君臣群策群力才行!
“右相國,你是當朝第一重臣,關于錢荒之事,可有何高見啊?”
會議開始,李隆基第一個問到了李林甫頭上,后者顯然早有準備,叉手行禮之后,不慌不忙的回答起來:“回稟陛下,錢幣不足,則工商不振、百姓難安、國家亦難以富強,為此老臣憂心忡忡,日夜苦思之下,倒是略有一點心得。
如今我大唐的錢幣以銅錢為主,故而要解決錢荒問題,必須從銅錢入手的,多多鑄造才是上策,可是我大唐境內的銅礦數量有限,又大都位于深山之中,開采極為困難、開采成本又高,縱然大量的加派人手,短時間內也難以增加開采量。
沒有更多的銅錠,也就無法鑄造更多的錢幣了,不過老臣以為,銅錢的數量雖然不能增加,幣值卻是可以增加的;老臣懇請圣上下旨,在開元通寶之外,另行鑄造新幣,以解決民間錢幣不足的問題,亦可增加我大唐府庫收入,可謂一舉兩得!”
說話之間,李林甫掏出一本奏折、由高力士放在了龍書案上,上面詳細論述了鑄造新銅錢的方案,還花了幾個圖樣。
如今流通的開元通寶,都是一枚一文錢,而新設計的銅錢、大小、份量基本上沒有變化,卻是一枚五文錢、一枚十文錢……甚至有一枚五十文、一枚一百文的。
如此一來,以前的一枚銅錢,現在可以當成幾枚、甚至幾十枚來使用,也就不愁錢幣數量不足了。
而且對國家也有好處,以前一年鑄造三十二萬貫錢,現在改鑄大額銅錢,就等于一年有幾百萬、上千萬貫錢了,無形中增加了國庫收入,有了錢、國家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右相國之策甚好,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李林甫增加幣值的建議,得到了一眾重臣們的支持,就連李隆基也微微點頭、認為這是一個解決錢荒的辦法。
不想這時候,左相—李適之站了起來:“臣反對,用增加幣值的辦法來解決錢荒,這無異于飲鴆止渴,雖然一時解決了麻煩,卻會傷害我大唐百年基業;難道諸位忘記了,三國時期,蜀、吳兩國鑄造大錢,以至于物價飛漲、民怨沸騰,最終導致亡國的教訓了嗎”
李適之不僅反對,還列舉出了實例,原來這種鑄造大額錢幣的辦法、并不是李林甫的首創,歷史上早有人做過了。
東漢未年、三國時期,劉備占據益州之后,為了籌集錢財,擴軍備戰,下令鑄造過‘直百錢’,也就是一枚一百文的銅錢,以取代之前的五銖錢!
東吳的孫權更厲害,下令鑄造了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幾種貨幣,并在民間強行流通。
相反的,北方的曹魏政權卻在努力恢復五銖錢、以穩定金融秩序,可惜不到一年就失敗了,五銖錢再次被罷。
接下來,曹魏開用谷物、錦帛作為交易的貨幣,寧可讓商業狀態倒退幾百年,也死活不肯鑄造大額貨幣,是曹魏君臣犯傻嗎,放著現成的辦法不用?
非也,曹魏君臣一點不傻,相反他們更會算長遠的大賬!
鑄造大錢,有一利、亦有一弊,而且從長遠來看,弊遠遠的大于利。
舉個例子來說,朝廷從百姓手中買一頭牛,市場價格是十貫錢,也就是一萬枚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