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鑄造大泉五千那樣的貨幣,朝廷同樣買一頭牛,只付給百姓兩枚銅錢就可以了。
問題是,兩枚銅錢的實際價值,能和一頭牛真正的等價嗎……這就是一種變相的經濟剝削,久而久之,必然導致物價飛漲、民怨沸騰,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這樣的政權又豈能長久呢?
歷史上,吳、蜀兩國亡于北方的魏晉,失敗的貨幣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
“左相國未免夸大其詞了吧,老夫提議新鑄的幾種錢幣,幣值并不算太大,只要謹慎一點,適量鑄造,對國家只會有益不會有害!”
“哼,適量是多少,今日鑄一點,明日再鑄一點,數量只會越來越多,早晚會危機江山社稷,須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左相國危言聳聽了,我大唐君圣臣賢,皆通治國之道,絕不會濫鑄錢幣、危害百姓的的。”
“哼,君圣不假,臣賢則未必,再說誰又敢保證,后世之君個個如圣上一般英明呢?”
……
大殿之上,李適之和李林甫爭吵了起來,一個堅決反對鑄造大額貨幣,另一個認為適量的鑄造大額貨幣對國家不會有害,還能解決錢荒的問題。
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龍榻之上,李隆基雙目微閉,一言不發,卻在心中權衡著左、右兩位宰相的意見,誰的更加可取一些?
錢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不盡快解決是不行了,鑄造大額錢幣不失為一個辦法,可是李適之的擔心也不是多余的,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另一邊,眼看無法駁倒李適之,李林甫及其黨羽們改變戰術了。
“左相國堅決反對鑄造新幣,莫非有更好辦法不成?”
“沒錯,自己想不出辦法,又不肯接受別人的辦法,莫非就眼睜睜的看著錢荒越來越嚴重,危害我大唐江山不成?”
……
“哼,老夫不才,卻有幾個辦法可以緩解錢荒!”
“哦,左相國有何良策,朕洗耳恭聽!”
聽說李適之有解決錢荒的辦法,李隆基立刻睜開了眼睛。
“回稟陛下,解決錢荒,猶如治水,堵截實為下策,疏導才是上策,臣有四個疏導之法:
其一,我大唐的金、銀、銅礦分散各地,有的由地方衙門負責,有的由私人挖掘,管理混亂,沒有法度,且盜挖盜采的事情非常猖獗;故而老臣建議,在工部之下設置礦監司衙門,專門負責全國礦產之事,并任命礦監若干人,分度各地、監督開采之事。
老臣反復計算過了,若是管理得法,同時加派人手,全國每年金、銀、銅的開采量,增加三成以上不是問題。”
增加三成的礦產,也就意味著增加三成的錢幣鑄造量,看似不是很多,可放在全國而言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好、好,左相國這個辦法甚好,各地礦產的事情是該好好的管理一下了。”李隆基點了好頭,對李適之的第一個辦法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