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稟陛下,的確發現了一位出類拔萃的人才,其答卷思路清晰、言之有物、皆是治國之良言,臣一連看了十幾遍,受益良多。”
“哦,竟有此事?”
“確有此事,實不相瞞,老臣今日所說的解決錢荒之法,其實就是借鑒這位考生的辦法。”
說話之間,李適之掏出十份試卷放在了御案上,并點了點最上面一份。
李隆基低頭仔細觀看,頓時就是一愣,只見一手漂亮的楷書,龍飛鳳舞、靈活舒展,一看就是下了大功夫的!
都說人如其字、字如其人,能寫出這樣一手漂亮的字的人,必然是個儒雅風流之人。
貼經、墨義兩題,一字不差,見解清晰,體現出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再看詩賦: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景非實地,情是真情;情景互相襯托,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希望一展身手,立功疆場的強烈感情,真是一等一的佳作!
最后是策論,李隆基一連看了三遍,算是明白李適之的意思了,原來那些解決錢荒的辦法,皆來源于此啊。
何等人物,竟有這般的才略?
試卷上面,寫著考生的姓名、出身、籍貫,卻被一張小紙條給貼封住了,這是則天女皇定下的規矩,封住考生的姓名,是為了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
揭開封條,露出一行字:李昭—吳王四世孫—京兆—武安縣人氏!
李昭!
又是李昭!
李隆基和李適之對視一眼,臉上都露出了震驚、欣喜之色。
一個能七步成詩的奇才不算什么。
一個懂得安邦治國之道的奇才就不一樣了。
如果這個奇才是宗室子弟,那就更加不一樣了。
要知道,則天女皇執政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惜對李唐宗室大開殺戒,太祖、太宗的子孫幾乎被殺了個干凈。(殺至親十三人、誅滅宗室四十二家)
因此上,中宗、睿宗以來,不斷提高宗室子弟的地位,并從中選拔人才予以重用,為的就是豐滿羽翼、鞏固李唐江山,以免再有異姓人篡權。
李林甫、李適之兩位宗室成員,分別出任左、右宰相,就是這一政策的真實寫照了。
而新一代的宗室子弟,人數倒是不斷飆升,質量卻是直線下降,一個個只知道吃喝玩樂,就是想用心培養,都挑不出一顆好苗子……這讓李隆基郁悶了很久。
現在好了,宗室子弟當中出了一個奇才,只要好好培養一番,以后的成就不在李林甫、李適之之下,可為朝廷棟梁之材。
更妙的是,李昭只有十六歲,至少還有幾十年壽命,輔佐兩三代皇帝都不成問題。
想到這些,李隆基自然是心花怒放了!
“如此奇才,朕當見上一見,再和他談一談安邦治國之策,定然會受益匪淺的。”
“這個容易,詔李昭進宮見駕就是了。”
“不,朕要微服出宮,私下見一見此子,否則的話,朕聽的恐怕就不是治國良策,而是阿諛奉承之言了,哈哈!”
與那些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順利登基的皇帝不同,李隆基自幼歷經磨難,而后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九死一生奪來的皇位!
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深深的知道,什么叫阿諛奉承、蒙蔽圣聽,什么又叫專門撿皇帝愛聽的話說……
因此上,要想真真心話,必須脫下身上的龍袍,到民間走一走才行。
“力士,告訴貓奴一聲,朕好久沒和他斗雞了,明天在曲江池斗上一場,讓他把李昭也帶來,朕要見一見這個奇才……再把梅妃帶上,讓她也出宮走一走、透透氣!”
“老奴遵旨!”